
《易·革》:“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後因以“順革”謂改變舊态而歸順。《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诏上》:“﹝ 異牟尋 ﹞且贈 臯 黃金、丹砂。 臯 護送使者京師,使者奏 異牟尋 請歸天子,為 唐 藩輔。獻金,示順革;丹,幸心也。”
“順革”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出自《周易·革卦》中“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原指改變原有态度而歸順君主。其中:
《新唐書·南蠻傳》記載,南诏首領異牟尋向唐朝獻黃金與丹砂,以“示順革”,即通過進貢表明歸順唐朝的決心。此處的“順革”既包含政治立場的轉變,也暗含對中原文化的認同。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政治或社會關系的轉變,強調從對抗到服從的主動改變過程。其核心在于“革舊從新”與“順應時勢”的雙重含義,體現了古代中國對秩序與變革的辯證理解。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周易》《新唐書》等文獻記載及漢字字義分析)
順革(shùn gé)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作形容詞,意為順從改革,順理成章地進行改革。
順革這個詞的部首是革(gé),屬于皮部字,總筆畫數為9。
順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左傳》。《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句“革其故也順人之情”,是指順從改變舊的制度或觀念。
順革的繁體字是順革。
古代漢字寫法中,順革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形狀相似。
1. 在這個變革時期,我們必須順革改革,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2. 隻有順革舊觀念,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順理成章、順勢而為、順風順水
順從、遵從、順應
逆革、抵抗、反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