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艾人的意思、艾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艾人的解釋

(1).古俗,用艾蒿紮草人懸門上,以除邪氣。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宋 蘇轼 《元祐三年端午貼子詞·皇太妃閣》之五:“仁孝自應禳百沴,艾人桃印本無功。” 宋 陸遊 《新暑書事》詩:“艾人當戶佳時過,筒黍堆盤舊俗非。”

(2).年長的人。 清 方文 《宋儒李文定祠》詩:“艾人相與言,輒稱 李夫子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艾人,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指以艾草制作的人形裝飾物,常見于中國傳統端午節習俗。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本源

“艾”指菊科植物艾草(Artemisia argyi),《說文解字》釋為“冰台”,《本草綱目》載其有驅蟲、辟邪之效。“人”則取象形造字法,甲骨文作側立人形。二者組合指代以艾草捆紮成的人偶,最早見于南朝《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二、民俗應用

艾人多于農曆五月初五懸挂,此時艾草藥性最強。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民間将艾人與蒲劍、蒜頭等配伍,形成“端午五瑞”驅瘟體系。其制作需取整株艾草,根部束為軀幹,枝葉編作四肢,部分地區還會飾以彩帛。

三、象征意義

在傳統文化中,艾人具有三重象征:

  1. 驅邪護宅:艾草特殊香氣可驅蛇蟲,延伸為祛除晦氣
  2. 祈福禳災:《月令粹編》稱其形拟“守門神”,保家宅平安
  3. 時令标識:懸挂艾人成為端午節氣的重要物候标志

注:本文引證文獻來自《中國民俗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華傳統節俗研究》(中華書局)等權威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艾人”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古俗避邪之物

  1. 定義:指用艾蒿(一種草本植物)紮成的草人,懸挂于門戶之上,用以驅除邪氣、禳解毒瘴。這一習俗源于古代端午節的傳統。
  2. 文獻記載:
    •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提到:“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 宋代蘇轼、陸遊等詩人也在作品中提及“艾人”,如“艾人桃印本無功”“艾人當戶佳時過”。
  3. 文化背景:端午節挂艾草是古代衛生習俗的體現,因五月被視為“惡月”,艾草被認為可驅百毒,故制成“艾人”或“艾虎”以避邪。

二、年長者的代稱

  1. 定義:在部分文獻中,“艾人”也指代年長的人,尤其用于尊稱有德行的長者。
  2. 示例:清代方文《宋儒李文定祠》詩雲:“艾人相與言,輒稱李夫子。”此處“艾人”即指鄉裡年長且有學識之人。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民俗細節,可參考《荊楚歲時記》等古籍或地方志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埃霧白面書生頒鬓暴滅保母寶甕辨疏臂環比居慘礉朝辭啻啻磕磕抽買春種楮實村廛蹈海東一筢子西一掃帚兒女情風腳鳳女祠憤結覆瓶改構挂號簋貳國破家亡呵佛駡祖呵責浄都窘局激涴極性俊賢拘拳浪士離參靈戶柳湖柳眼茶隆敦龍牙祿班路工念曲怒言皮笠品茶拚得裒益輕凊阙剪沙書松谷庵榻橘王莽狎從相越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