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代軍隊中的一種職稱。《金史·陳規傳》:“今之軍法,每二十五人為一謀克,四謀克為一千戶,謀克之下有蒲輦一人、旗鼓司火頭五人,其任戰者纔十有八人而已。”《金史·選舉志二》:“武衛軍, 大定 十七年定制,其猛安曰都将,謀克曰中尉,蒲輦曰隊正。”《金史·高松傳》:“﹝ 高松 ﹞年十九,從軍為蒲輦,有力善戰。”
“蒲辇”是金代(1115-1234年)軍隊中的一種職稱,屬于軍事組織基層的職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定義與職責
蒲辇是金代軍隊“謀克”編制下的基層武官。根據《金史·陳規傳》記載,每25名士兵組成一個謀克,四個謀克組成一個千戶,而每個謀克下設有一名蒲辇,負責協助管理士兵和作戰指揮。
軍隊結構中的位置
金代實行“猛安謀克制”軍事制度,蒲辇屬于謀克的下級職位。謀克相當于百夫長,蒲辇則類似副職或小隊指揮官,直接參與戰鬥調度。例如《金史·高松傳》提到,高松19歲參軍時即擔任蒲辇,因勇猛善戰而晉升。
曆史背景與演變
金代初期,蒲辇多由女真族士兵擔任,後期隨着軍隊漢化,部分漢人也可通過軍功獲得此職。至大定十七年(1177年),金世宗改革武職名稱,将蒲辇改稱“隊正”,進一步明确了其管理職能。
職能的具體體現
每個謀克單位中,除蒲辇外,還有旗鼓司、火頭(炊事兵)等輔助人員。實際作戰時,25人的謀克僅有18人直接參戰,蒲辇需協調剩餘人員完成後勤、傳令等任務。
總結來看,“蒲辇”反映了金代軍事制度的層級化管理特點,其職能兼具指揮與協調,是研究金代軍事史的重要術語。更多細節可參考《金史》相關列傳及制度考。
《蒲辇》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蒲指的是一種水生植物,辇指的是古代的一種車輛,類似于馬車。合在一起,蒲辇表示的是古代車辇上所使用的用蒲草或蒲葦制成的車墊。
《蒲辇》的拆分部首為“艹”和“辛”,其中“艹”為草字頭部首,表示與植物有關,而“辛”為“辛棄疾”的辛字旁,表示車輛有關。
根據《康熙字典》,《蒲辇》的總筆畫數為15畫。
《蒲辇》一詞最早見于《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篇,其中描述了當時秦始皇的車駕:「每車原殉四人,旌旗蒲辇所覆蓋,如生人。」這裡的蒲辇指的就是車辇上的車墊。
《蒲辇》的繁體字為「蒲輦」。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蒲辇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特别是在簡化字推行前,使用的是繁體字形。例如,明代的《說文解字注》中的寫法為「蒲輦」。
1. 他乘坐着蒲辇出巡,給百姓展示了皇帝的威嚴。
2. 從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蒲辇在古代宮廷中十分重要。
蒲草、蒲團、辇轺
辇車、華車、轎車
步行、徒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