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同舟的意思、胡越同舟的詳細解釋
胡越同舟的解釋
猶言吳越同舟。謂關系疏遠者,同處危難則相互救助。語本 宋 蘇轼 《大臣論下》:“故曰同舟而遇風,則 胡 越 可使相救如左右手。”《“五四”愛******動資料·陳光遠<請力争青島電>》:“雙方務念兄弟急難之情,感胡越同舟之誼,屏除意氣,宏濟艱屯。”
詞語分解
- 胡越的解釋 . 胡 與 越 。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漢 鄒陽 《上書吳王》:“臣聞 秦 倚 曲臺 之宮,懸衡天下,畫地而人不犯,兵加 胡 越 。” 宋 司馬光 《言施行封事上殿劄子》:“ 漢武帝 詳延
- 舟的解釋 舟 ō 船:舟輯。龍舟。輕舟。一葉扁舟。泛舟。同舟共濟。 筆畫數:; 部首: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胡越同舟”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hú yuè tóng zhōu,其核心含義是指關系疏遠的人,在共同面臨危難時能夠相互救助。以下是詳細解釋:
1.釋義與來源
- 本義:
胡(古代北方民族)和越(古代南方民族)本為關系疏遠的群體,但在同一條船上遭遇風浪時,卻能放下分歧、共同應對危機。比喻在危難中團結協作,即使平時立場不同。
- 出處:
源自宋代蘇轼的《大臣論下》:“故曰同舟而遇風,則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2.用法與場景
- 語境:
多用于強調危急時刻的臨時合作,或不同立場群體因共同利益而暫時聯合。
- 近義成語:
如“吳越同舟”“同舟共濟”,均體現“共同應對困境”的主題。
3.示例與延伸
- 經典用例: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陳光遠〈請力争青島電〉》中提到:“雙方務念兄弟急難之情,感胡越同舟之誼。”
此例說明在民族存亡關頭,不同勢力可能暫時合作。
- 現代應用:
可描述國際危機中對立國家的合作,或企業内部矛盾團隊因項目壓力而協同。
4.總結
該成語既包含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也反映了危機中人性趨利避害的本能。其核心價值在于強調放下分歧、共克時艱的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胡越同舟
胡越同舟是一個成語,形容胡人和越人共同乘船。胡指北方民族,越指南方民族。這個成語意味着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們能夠共同合作,達到共同的目标。
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胡:部首為月,總筆畫數為4;
- 越:部首為走,總筆畫數為7;
- 同:部首為口,總筆畫數為7;
- 舟:部首為舟,總筆畫數為6。
《胡越同舟》這個成語源自于戰國時期,當時的胡人和越人曆史上有多次沖突,互不信任。然而,一位智者通過運用這個成語,以此喻指胡人和越人需要團結合作才能共渡難關,獲得了胡人和越人的支持與信任。
在繁體字中,成語《胡越同舟》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和現代漢字的寫法基本相同。
一些例句來闡釋這個成語的用法:
- 胡越同舟,共度難關。
- 雖然背景不同,但胡越同舟意味着團結合作。
- 他們胡越同舟,成功解決了緊急的問題。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合作、團結、共同努力等;近義詞有背水一戰、同心協力,反義詞有分道揚镳、各行其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