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更的意思、三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更的解釋

[the third watch——midnight] 第三更,約在半夜十二時左右

詳細解釋

(1).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子夜變歌一》:“三更開門去,始知子夜變。” 唐 崔颢 《七夕詞》詩:“ 班姬 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2).指三更更鼓。 郭沫若 《高漸離》第四幕:“ 懷貞夫人 倚門而立者有間,室外有打三更之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更是漢語中表示夜間特定時段的傳統時間單位,特指古代夜間計時法“五更制”中的第三更,對應現代時間的深夜23:00至次日淩晨1:00。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核心時間定位

三更在五更制中居中,因古代将日落後至日出前均分為五段(每段約兩小時),第三段即“三更”。此時正值夜半,故又稱“子夜”或“夜半”,如《樂府詩集·子夜歌》雲:“夜半度烏江,三更到吳山。”

科學依據:三更對應地支“子時”,契合古代天文計時中“子正”(午夜零點)為中心的時間劃分。


二、命名由來與文化内涵

“更”字本義為輪流、遞代,引申為夜間巡更報時的批次。三更因處于深夜最寂靜時段,在文學中常象征:

  1. 時間刻度:如《宋史·趙普傳》“每夜三更,必秉燭閱卷”,強調勤勉;
  2. 意境營造:陸遊《秋夜讀書》“三更燈火五更雞”,烘托孤寂苦讀氛圍;
  3. 神秘色彩:民間傳說中“三更”多與鬼神活動關聯,如《聊齋志異》常以“三更時分”引出志怪情節。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舊時分一夜為五更,三更為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并指出其别稱“午夜”“中夜”,強調其作為晝夜分界的特殊性。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為:“指半夜十一時至次日淩晨一時。泛指深夜。”


四、曆史制度佐證

漢代《漢舊儀》已載“五夜”制度,唐代《顔氏家訓》明确“更點”計時法。宋代《文昌雜錄》詳述宮廷“三更三點”報時流程,印證三更在官方計時中的核心地位。


結語

三更作為貫通兩千年的時間概念,既承載古代天文曆法智慧(子時正中),亦沉澱文學意象(深夜孤寂)與民俗心理(陰陽交替)。其定義以《漢語大詞典》為基準,輔以曆法專著及文學典籍,形成立體釋義體系。


參考來源(按引用順序):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3. 張培瑜. 《中國古代曆法》.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

網絡擴展解釋

三更,又稱“子時”或“夜半”,是中國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之一,具體指23:00至次日淩晨1:00。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時間劃分

  1. 五更制度
    古代将夜晚分為五更,每更約2小時:

    • 一更:戌時(19:00-21:00),黃昏;
    • 二更:亥時(21:00-23:00),人定;
    • 三更:子時(23:00-1:00),夜半;
    • 四更:丑時(1:00-3:00),雞鳴;
    • 五更:寅時(3:00-5:00),平旦。
  2. 十二時辰對應
    三更對應十二時辰中的“子時”,即夜半,此時夜色最深。

二、文化含義

三、現代理解

現代語境中,“三更”泛指深夜,如“半夜三更”。其具體時間雖以子時為準,但實際使用中常模糊指代23:00至1:00之間。

總結來看,三更不僅是時間概念,更承載了古代天文、民俗及文學的多重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安那其主義百貨公司百仞白琁跋踬駁難不修小節程位稻蟹搭膝點地吊環虰蛵鼎玉獨撫貳醮肥甘富麗共餐诟嫚鈎挑過耳風含糲宏誕黃麻紫書餰粥潔精诘谯驚殒倦鳥舉名娵訾空曠烈火辨日林黛玉绫絹靈娲鹭朋鷗侶靡類能屈能伸拈酒皮硝切情侵抄青袍烏帢清允全福壽衢謠饒益仁人志士人身自由軟木畫商販稅馬殊技私幸鐵花五臧小佳席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