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third watch——midnight] 第三更,約在半夜十二時左右
(1).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子夜變歌一》:“三更開門去,始知子夜變。” 唐 崔颢 《七夕詞》詩:“ 班姬 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2).指三更更鼓。 郭沫若 《高漸離》第四幕:“ 懷貞夫人 倚門而立者有間,室外有打三更之聲。”
三更,又稱“子時”或“夜半”,是中國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之一,具體指23:00至次日淩晨1:00。以下為詳細解釋:
五更制度
古代将夜晚分為五更,每更約2小時:
十二時辰對應
三更對應十二時辰中的“子時”,即夜半,此時夜色最深。
現代語境中,“三更”泛指深夜,如“半夜三更”。其具體時間雖以子時為準,但實際使用中常模糊指代23:00至1:00之間。
總結來看,三更不僅是時間概念,更承載了古代天文、民俗及文學的多重内涵。
三更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用來指代夜晚的三點到五點這段時間。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夜深人靜的時刻,通常是指深夜。
三更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三和更。它的部首是日,三更包含了9個筆畫。
三更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成公十一年》中,形容的是指夜晚從半夜三點到五點時的時間段。
在繁體字中,三更是「三更」。
在古代,三更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漢字寫法是「參更」。
1. 夜已深,人們已經入睡,隻剩下我一個人獨自守夜到了三更。
2. 在最寒冷的三更時分,我看到了一輪明月挂在天空。
1. 三更半夜:指的是夜晚比較深的時候。
2. 三更燈火闌珊處:形容夜晚非常安靜,沒有什麼熱鬧的景象。
1. 深夜:指時間比較晚,夜晚已經很深的時候。
2. 半夜:指夜晚從午夜到清晨的一段時間。
白日:指太陽升起到太陽落山的整個白天時間。與三更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