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範蠡 遂去,自 齊 遺大夫 種 ( 文種 )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後以“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後把效勞出力的人抛棄以至殺害。 明 袁宏道 《廣莊·人間世》:“ 子房 當烹狗藏弓之世,時隱時現,托 赤松 以自保。” 周詠 《秋懷》詩之六:“烹狗藏弓事可哀,看他海蜃結樓臺。”
“烹狗藏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與曆史典故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源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春秋時期,越國謀臣範蠡在幫助勾踐滅吳後選擇隱退,并寫信勸告另一功臣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飛鳥滅絕後,弓箭被收起;狡兔被捕殺後,獵狗被烹食),暗示功成後可能被君主猜忌甚至殺害。文種未及時隱退,最終被勾踐賜死。
這一成語反映了古代政治鬥争的殘酷性,常被用于警示“功高震主”的風險,也體現傳統文化中對忠臣悲劇命運的慨歎。其核心思想在《文子·上德》中進一步總結為“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主張急流勇退的處世哲學。
如需了解其他變體(如“烹犬藏弓”“藏弓烹狗”),可參考《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的相關典故。
《烹狗藏弓》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指的是延遲向人透露自己真正能力和真實意圖的意思。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分别是烹、狗、和藏弓。
烹和狗分别是烹饪,狗的意思。而藏弓主要是指隱藏或保密箭弓的意思。
《烹狗藏弓》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中國。在戰争中,士兵們習慣将箭放在弩弓上,準備射擊敵人。但為了保持秘密和攻擊效果,士兵們通常會隱藏箭弓,等到合適的時候才展示自己的真實能力。
經過時間的演變,《烹狗藏弓》這個詞也被寫成繁體字,形式為「烹狗藏弓」。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烹饪的烹寫作「炃」,狗寫作「豿」,藏弓寫作「寵弓」。
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一個人或者一個計劃的隱藏或謹慎。例如,一個人可能刻意隱藏自己的才能,在適當的時候才展示出來。或者一個計劃可能出于策略考慮,不會立刻暴露自己的全部内容。
以下是使用《烹狗藏弓》這個成語的例句:
1. 他遲遲不肯透露自己的真實才能,真是烹狗藏弓。
2. 讓我們先觀察一段時間,看看對方是否烹狗藏弓。
在組詞中,與《烹狗藏弓》相關的詞語有「烹湯」和「藏拙」。烹湯表示煮湯的意思,藏拙表示隱藏自己的缺點或不成熟的地方。
而與《烹狗藏弓》相反的意思的成語有「開門見山」,意思是毫不拖延地直接談論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