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舍棄短處而采用長處。 漢 孔融 《肉刑議》:“故明德之君,遠度深惟,棄短就長,不苟革其政也。”
“棄短就長”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ì duǎn jiù cháng,意為舍棄短處而采用長處,強調在決策或選擇中揚長避短。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晉書》等文獻來源。
棄短就長是指放棄短暫的小利益,追求長遠的大利益。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一個人應該有遠見和長遠的眼光,不被眼前的小利所誘惑,而是以追求長期的利益為目标。
棄短就長的部首拆分為弓和矢,弓在左邊,矢在右邊。
棄短就長的總筆畫數為七畫。
棄短就長最早出現在《孟子·盛氣開方》一章中。這句話是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中說的,“教之以不伐,畏之以不怒,使利以長期,使民以棄短。”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中。
棄短就長(台灣、香港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棄短就長的漢字寫作「諾弓矢攵弓」。
1. 在學業上,我們應該棄短就長,不要陷入即時的瑣事中。
2. 人生不應該隻追求眼前的小利益,我們要有長遠的目标,要懂得棄短就長。
1. 棄暗投明(放棄黑暗,轉而追求光明)
2. 棄惡從善(摒棄惡習,追求善行)
3. 棄舊圖新(抛棄舊有的東西,追求新的發展)
1. 舍小利從大處着眼
2. 長遠利益優先
1. 慕利短見(追求短期利益,忽視長遠發展)
2. 貪圖安逸(隻追求舒適和安穩,不願付出努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