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臘、地臘、道德臘、民歲臘、侯王臘的合稱。道教認為凡此五臘日,宜為修齋、祭祀先祖。《雲笈七籤》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七月七日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名民歲臘,十二月節日名侯王臘。此五臘日并宜修齋并祭祀先祖。”
五臘是中國道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五個特定的齋祭日,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組成 五臘指天臘、地臘、道德臘、民歲臘、侯王臘的合稱,屬于道教傳統祭祀日。道教認為這五日適宜修齋祈福、祭祀祖先。
二、具體日期與含義
三、習俗與意義 五臘日以修齋(如素食、誦經)和祭祖為核心,旨在祈福消災、追念先人。其中部分日期(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與民間節日融合,形成文化雙重性。
四、曆史記載 最早見于道教典籍《雲笈七籤》卷三十七,明确五臘名稱及祭祀規範。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或地域差異,可參考道教文獻或民俗研究資料。
《五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的是冬季的末月和初春的一個時期。它是指在農曆丙、丁、戊、己、庚五個月,即臘月、正月、二月、三月和四月,也是一年的最後階段和新年的開始。
《五臘》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五”和“臘”,其中“五”是一個數字詞,表示第五位;“臘”是由部首“⺼”(肉)和“昔”(左右結構)組成的漢字,總共有十三畫。
《五臘》一詞源于古代漢語,臘月在古代是指農曆十二月,也是冬季的最後一個月份。這個詞在過去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如《詩經·小雅·谷風》中的“五臘黍稷”,意思是冬天黍稷的豐收。
繁體字“五臘”為「五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臘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中國古代蔔辭中,臘字的寫法為「蠟」,表示蠟燭。這種寫法在後來演變成了「臘」,用于表示農曆十二月和冬季的末月。
1. 農曆的五臘是冬季的最後一個月。
2. 在五臘期間,人們會舉行各種祭祀和慶祝活動。
3. 五臘這段時間是農田裡忙碌的季節。
組詞:
五臘寒冬、臘月、臘時、臘肉、臘八粥。
近義詞:
年關、歲末、年末。
反義詞:
五谷豐登、春意盎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