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均節的意思、均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均節的解釋

猶調節。《周禮·天官·司會》:“以九式之法,均節邦之財用。” 賈公彥 疏:“雲以九式均節邦之財用者,九式,所以用九賦,使均平有節,故雲均節邦之財用。” 宋 曾鞏 《戶部侍郎制》:“夫知農之艱難,而有以勸助;視財之豐匱,而有以均節。” 宋 葉適 《中奉大夫林公墓志銘》:“ 汀州 賦輸無法,吏多取自入,為百姓患,帥漕請均節之,以委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均節(jūn ji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圍繞“均衡”與“節制”展開,具體釋義如下:

  1. 調節賦稅負擔,使之均衡合理

    這是“均節”最核心且具象的含義,特指古代在經濟管理領域,通過政策調整使百姓的賦稅徭役負擔公平、適度,避免過重或分配不均。此義項源于“均”的“平均、均衡”之意與“節”的“節制、調節”之意的結合。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收錄此詞條,釋義為“謂調節使之均平”。 《辭源》(商務印書館)亦收錄,釋義側重“均平節制”,常用于描述古代經濟政策。

    應用示例:古代文獻中常出現如“均節賦稅”、“均節徭役”等表述,體現了統治者對經濟負擔合理分配的追求。

  2. 均衡而有節制;適度調節

    在更抽象和廣泛的層面,“均節”引申為對事物或行為進行均衡的調節與控制,使其保持在適度、合理的範圍内,避免過度或不足。這層含義強調動态的平衡與分寸的把握。

    來源依據:此引申義在《漢語大詞典》 和《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中均有體現,指“均衡而有節制”的狀态或行為。

    應用示例:可用于描述資源分配(如“均節用度”)、行為規範(如“均節言行”)或自然規律(如“四時均節”)等方面,強調和諧與適度。

“均節”一詞,從具體的古代經濟治理(均平賦役負擔)出發,延伸至普遍的哲學與管理理念(均衡節制),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中庸”、“和諧”與“適度”的重視。其權威釋義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及《古代漢語詞典》等經典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均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解釋:

一、基本含義

“均節”由“均”和“節”組成:


二、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1. 調節財政
    出自《周禮·天官·司會》:“以九式之法,均節邦之財用”,指通過制度合理調配國家財政收支,避免浪費。
  2. 資源管理
    宋代曾鞏在《戶部侍郎制》中提到“視財之豐匮,而有以均節”,指根據財政狀況調節用度,體現經濟管理的智慧。

三、現代延伸意義


四、其他相關

“均節”既可指古代財政調節,也適用于現代公平分配或資源管理場景,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襃隆涔淫唱隨吵翻城南舊事崇牙捶句淳燿詞史撺梭大慈大悲打獨磨當差打拴定一尊斷隔斷絶浮岚改換家門公祭詭禁歸正人古稀之年紅蓮幕荒親荒燕華葉奬赉奬歎極樂土徑絶今來進任急痛軍聲脈書烹割姘合破折譜局潛伏期砌詞慊意起坑清敏色養善言暖于布帛折關聖籍聲伎聖雄市鬻霜鸷碩師宿賢暐映蝸争吳詠霄駕亵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