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五五相乘為二十五, 漢 時因用以代稱三年之喪。《隸釋·漢堂邑令費鳳碑》:“菲五五,縗杖其未除。”《隸釋·漢巴郡太守樊敏碑》:“遭離母憂,五五斷仁。”
(2).二十五。《鹖冠子·度萬》:“五音六律稽從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為歲式。” 陸佃 注:“五五,五其音之五也。”《三國志·魏志·王朗傳》:“老臣慺慺,願國家同祚於 軒轅 之五五,而未及 周文 之二五,用為伊邑。”此謂 黃帝 有子二十五人。
(3).以五為行列。《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四·豔歌何嘗行》:“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十十五五,羅列成行。” 南朝 梁 江淹 《學梁王兔園賦》:“上飛 衡 陽 ,下宿 沅 漢 ,十十五五忽合而復散。”《晉書·天文志中》:“凡降人氣,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頭;又雲,如人叉手相向。”
(4).謂以五人為伍,猶如古代軍隊編制。《魏書·高佑傳》:“設禁賊之方,令五五相保,若盜發則連其坐,初雖似煩碎,後風化大行,寇盜止息。”
“五五”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源于《禮記·三年問》中“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的記載。漢代将五五相乘(5×5=25)引申為代指為期25個月的三年喪期。例如《隸釋·漢堂邑令費鳳碑》中“菲五五,縗杖其未除”即描述喪期未滿的狀态。
在數學或天文曆法中,“五五”可指乘積結果。如《鹖冠子·度萬》提到“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為歲式”,陸佃注解為五音相乘的規律。
用于描述事物排列形态,如《樂府詩集·豔歌何嘗行》中“十十五五,羅列成行”,南朝江淹的賦文中也以“十十五五”形容飛鳥行列。
指五人組成的基層單位“伍”,類似軍隊編制。如《魏書·高佑傳》記載“五五相保”的治安制度,通過連坐法強化管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鹖冠子》等原典,或查閱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
《五五》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它的意思是除以五的餘數為五的意思。例如,10除以5的餘數是0,不符合《五五》的條件;而15除以5的餘數是5,符合《五五》的條件。
《五五》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八”,它們分别代表了“口字旁”和“八點水”這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其中“五”的筆畫數是4畫,而“五”的筆畫數也是4畫。
《五五》一詞源自于古代數學概念,指的是除以5的餘數為5的情況。在古代的計數系統中,人們将數字五個為一組進行記數,而《五五》正是指這種記數方法中除以5餘5的情況。
《五五》的繁體字為「伍伍」,它們的發音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五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最早的時候,五字的寫法是類似于現代的“兒”字,表示五個手指的形狀。後來,隨着字形的演變,五字的形狀逐漸演變成了現代所見的樣子。
1. 這個數除以5的餘數是五,符合了《五五》的條件。
2. 他每次都要按照《五五》的原則進行分配。
1. 五光十色:形容顔色豐富多彩。
2. 五湖四海:形容廣大的地域範圍。
3. 五谷豐登:形容農作物豐收。
《五五》的近義詞包括:五除五、五的倍數加五等。
《五五》的反義詞是:非五五、其他數字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