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茆苫”。1.謂用茅草覆蓋。亦指茅舍、草屋。 唐 元稹 《茅舍》詩:“茅苫竹梁棟,茅疏竹仍罅。” 宋 蘇轼 《吳中田婦歎》:“茆苫一月壠上宿,天晴穫稻隨車歸。”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三九:“‘靈能回樸’。村塢間茅苫土壁,塑一 關壯繆 ,衮冕執圭,席地而坐,望其靈之如響,為嗤笑而已!”
(2).古禮居喪者的草墊。 宋 梅堯臣 《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詞》之二:“九原開附穴,故土覆新丘。歲晏寒松下,茅苫孝子留。”
“茅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具體解釋如下:
茅苫(máo shān) 指用茅草編織成的覆蓋物,常用于屋頂或臨時遮蔽物,也代指簡陋的茅草屋。例如:蘇轼《吳中田婦歎》中“茆苫一月壟上宿”,描述農民用茅草棚在田間過夜的情景。
建築用途
古代農耕社會中,茅苫是常見的屋頂材料,以茅草編織而成,具有防風避雨的功能。因其成本低、制作簡單,多用于貧民或臨時居所。
喪禮習俗
古時居喪者需睡在草墊上以示哀悼,這種草墊也稱為“茅苫”。如宋代梅堯臣詩句“茅苫孝子留”,即指守喪時使用的草墊。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借“茅苫”表現簡樸生活或艱苦環境。例如元稹《茅舍》中“茅苫竹梁棟”,通過茅草屋頂與竹梁的對比,突出房屋的簡陋。
茅苫反映了古代中國以農耕為基礎的社會形态,以及“喪禮重哀”的傳統倫理觀念。其材質和用途體現了自然資源的就地利用與禮制約束的雙重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茅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茅草和苫席的結合。茅草是一種常見的草本植物,可以用來做房屋的蓋頂材料。苫席是用茅草編制而成的墊子,可以用來鋪在地上或棚頂上。
茅的部首是艹(草字頭),其筆畫數為9。苫的部首是艹(草字頭),其筆畫數為9。
茅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和民間口頭傳承。在繁體字中,茅苫的寫法是茅糟、蔓苫等。
在古代漢字中,茅可以寫作冃或冒,苫可以寫作芟或杉。
1. 農民将茅苫堆放在田地邊緣,既可以起到防止風沙侵襲的作用,又能起到保溫保濕的效果。
2. 他利用茅苫搭建了一個簡易的棚屋,擋住了風雨。
搭茅苫、茅舍、苫布、茅屋
茅舍、茅屋、茅草屋
瓷磚、鋼筋混凝土建築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