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碰釘子的意思、碰釘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碰釘子的解釋

[meet with rejection] 比喻遭到阻力或遭到拒絕,目的沒有達到,還受到難堪

詳細解釋

比喻遇到阻力或遭到拒絕,受到斥責。《紅樓夢》第四五回:“説給你們,省了碰釘子去。”《官場現形記》第四七回:“誰知欽差忽然改變,焉有不碰釘子之理。” 魯迅 《集外集·文藝與政治的歧途》:“而文學家的命運并不因自己參加過革命而有一樣改變,還是處處碰釘子。” 老舍 《四世同堂》九:“假如 祁瑞宣 有什麼關于 錢默吟 的消息,他再決定怎樣去到 錢 宅訪問--隻要有希望,碰釘子也不在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碰釘子”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指在辦事或請求時遭遇拒絕、挫折或困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意為“碰到釘子”,比喻在行動中遇到阻礙或失敗,常用來形容被拒絕、受挫的情境。例如:向他人求助卻遭冷遇,或計劃推進時突遇意外障礙。

二、曆史淵源

其起源有兩種說法:

  1. 門釘隱喻:封建時期官邸大門裝飾有門釘,百姓因身份低微常被拒之門外,稱為“碰釘子”或“碰一鼻子灰”(、)。
  2. 文學記載:元代雜劇《西廂記·寺警》已出現“撞釘子”表述,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明确使用該成語(、)。

三、用法特點

四、示例延伸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細節,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綜合、4、10)。

網絡擴展解釋二

碰釘子

碰釘子是一個常見的漢語成語,可以指代遭遇打擊或失敗的經曆。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團體的努力、計劃或行動受到挫折,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标。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

《碰釘子》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小說中有一段描述劉備攻打江夏,結果被孫權的将領周瑜打退的故事。這個故事中,劉備的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因此“碰釘子”成為了形容失敗的說法。

繁體:

碰釘子的繁體字為「撞釘子」。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古代對于碰釘子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并沒有太大差異。

例句:

他努力地尋找工作,但每次都碰釘子。

政府的一項政策失敗了,他們碰了個釘子。

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