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荒服的意思、荒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荒服的解釋

古“五服”之一。稱離京師二千到二千五百裡的邊遠地方。亦泛指邊遠地區。《書·禹貢》:“五百裡荒服。” 孔 傳:“要服外之五百裡,言荒又簡略。”《史記·周本紀》:“夷蠻要服,戎翟荒服。” 唐 陳子昂 《白帝城懷古》詩:“荒服仍 周 甸,深山尚 禹 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鬨丁》:“急将吾黨鳴鼓傳,攻之必遠,屏荒服不與同州縣,投豺虎隻當閒豬犬。”參見“ 五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荒服"是中國古代政治地理概念中的重要術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的五服制度。該詞由"荒"與"服"構成,"荒"原指草木蒙昧、未經開墾之地,《說文解字》釋為"蕪也";"服"指臣服、服從,《爾雅》注"事也",引申為承擔賦役的行政區劃。

在周代分封體系下,荒服特指距離王都二千五百裡以外的邊疆地區。《史記·夏本紀》記載:"要服外五百裡荒服",其居民以遊牧民族為主,《國語·周語》稱"蠻夷要服,戎狄荒服"。這些地區隻需象征性進貢當地特産,如《禹貢》所述"三百裡蠻,二百裡流",表明其治理方式較其他四服(甸服、侯服、綏服、要服)更為松散。

漢代經學家鄭玄在《尚書注》中強調:"荒服無常,視王者德化深淺",說明該概念具有動态性。隨着中原王朝勢力擴張,荒服範圍不斷變化,如漢武帝時期将西南夷納入荒服管理體系。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進一步闡釋:"荒者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揭示其"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演變為文化意象,常借指邊遠落後地區。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荒服之制,實開後世羁縻政策之先河",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智慧中對文化差異的包容态度。當代《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将其定義為"古稱離京師二千到二千五百裡的邊遠地區",并收錄于《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大辭典》(中華書局,2001)的"地理建制"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荒服”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曆史制度中的“荒服”(主流含義)

含義:
荒服是西周時期“五服”制度中最外層的區域,指距離王城約2000-2500裡的邊遠地區,多為少數民族(如戎、翟)聚居地。其特點是:

  1. 政治義務:首領僅需在繼位時朝見周天子一次,象征臣服即可,無需頻繁納貢。
  2. 治理方式:周王朝對此類地區采取寬松管理,若未履行義務,會先以“德政”感化而非直接征伐。
  3. 文化差異:與中原禮儀制度差異較大,《史記》記載“夷蠻要服,戎翟荒服”。

曆史案例:
周穆王曾因犬戎(荒服地區)未按“賓服”标準納貢而發動戰争,雖獲勝卻導緻周邊部族不再臣服,印證了強行改變荒服制度的弊端。


二、成語中的“荒服”(少數用法)

含義:
指衣冠不整、儀表邋遢的狀态,源自“荒服”原指喪服的引申義。例如:“他終日荒服,不修邊幅。”
注:此用法在現代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參考資料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蔽扞筆冢不念舊惡蠶蠒昌旺忏事潮白蟲孽船篷出豁錯落有緻頓腹之言耳聞目睹法界觀諷繹剛剽幹勇膏泉拱鼠海波海畔慧能護士踐形甲魚集命謹人空黃窺觑陵傲樓陰邏騎買賣經馬酒毛頭内暢衄鋒強笑乾錄前室親吻起認企羨契心鵲弓潤濕山夷生資石坼施樂庶望同花拖人下水亡書王羲之握發殿餡兒餅向物仙要嚣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