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爛,糜爛。 晉 潘嶽 《西征賦》:“激義誠而引決,赴丹爓以明節,投宮火而焦糜,從灰熛而俱滅。”
“焦糜”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o m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焦糜”由“焦”(意為焦灼、焦慮)和“糜”(意為破碎、毀壞)組成,字面指焦爛、糜爛的狀态。既可描述物體被燒焦、毀壞(如戰場廢墟、火災後的景象),也可比喻經曆災難或打擊後的破敗境況或個人心境。
最早見于晉代潘嶽的《西征賦》:“激義誠而引決,赴丹爓以明節,投宮火而焦糜,從灰熛而俱滅。”。此處通過“焦糜”描繪壯烈犧牲的場景,強調事物在烈火中焚毀的狀态。
部分資料提到“焦糜”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但根據更權威的文獻(如《西征賦》),實際出處應為晉代,需注意考據差異。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文用例或相關詞彙,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
焦糜(jiāo m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心神疲憊、疲乏不堪的樣子。
焦字的部首是火(huǒ),總共6畫;糜字的部首是米(mǐ),總共11畫。
焦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一書,意為精神疲乏得像糜粥一樣,形容人的疲憊不堪。
繁體字為焦糜(焦糜)。
在古時候,焦糜的寫法稍有不同。焦字的上部是“爪”,糜字的上部是“弓”,總體的結構與現代寫法相似。
1.他整天工作到很晚,看起來很焦糜。
2.經曆了連續的考試和長時間的工作,她顯得非常焦糜。
焦躁、焦慮、糜費、糜爛、糜爛不堪
疲憊、疲乏、疲倦、疲勞、疲累
精神煥發、精神飽滿、精力充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