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塊;塵土。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上》:“為葬埋之奢乃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蓬塊而託葬焉。”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 徐州 人謂塵土為蓬塊。” 宋 陳與義 《詠青溪石壁》:“向來千萬峰,瑣細等蓬塊。”
“蓬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與“塵土”或“土塊”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塵土/土塊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荀悅《漢紀·文帝紀上》提到“不得蓬塊而托葬”,指代簡陋的土塊葬地。晉代張華《博物志》也記載徐州方言稱“塵土為蓬塊”,宋代陳與義的詩中則用“蓬塊”比喻瑣碎的山峰。
引申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蓬塊”可形容頭發散亂如蓬草團塊,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現代引申。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其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紀》《博物志》等原始文獻。
蓬塊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雜草叢生的地方或者是一團雜亂的東西。它常常用來描述亂糟糟、雜亂無序的情況。
蓬塊的部首是艸(草字頭)和土,部首艸表示與植物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3,其中蓬的部分是10畫,塊的部分是3畫。
蓬塊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蓬是指一種常見的雜草,而塊則表示團塊、一團物體。将兩個意思結合在一起後,就形成了"蓬塊"這個詞。
在繁體字中,蓬塊的寫法為「蓬塊」。
在古代漢字中,蓬塊的寫法略有不同。蓬的古漢字寫法為「蓬」,塊的古漢字寫法為「囗土」。
1. 這個角落長滿了蓬塊,看起來真淩亂。
2. 他的房間裡堆滿了各種蓬塊,根本找不到東西。
3. 清理庭院的時候,發現角落裡全是蓬塊。
1. 蓬雜:指雜亂無序。
2. 蓬亂:形容極為雜亂。
3. 蓬松:形容植物頭發等松散蓬松的樣子。
亂糟糟、淩亂、紛亂、雜亂。
整齊、井然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