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九流,則名、墨、縱橫,業皆澌泯;陰陽、農圃,事率淺猥。” 清 恽敬 《朱石君尚書梅石觀生圖頌代張臯文》:“若言性命,不立形氣,形氣澌泯,性命長生。”
“澌泯”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拼音:sī mǐn
該詞的發音較為固定,未發現其他變體讀音。
核心含義
指“消失、消亡”。多用于描述事物逐漸消散或不複存在的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和學術讨論中。
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九流,則名、墨、縱橫,業皆澌泯;陰陽、農圃,事率淺猥。”
→ 此處指名家、墨家等學派的影響力逐漸消失。
清代恽敬《朱石君尚書梅石觀生圖頌代張臯文》
“若言性命,不立形氣,形氣澌泯,性命長生。”
→ 強調形與氣的消逝與生命本體的永恒對比。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數據庫。
澌泯(sī mí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潰散或消失無蹤。它由兩個部首構成,分别是氵(三點水)和屯。氵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屯則表示團聚或聚集。澌泯這個詞的構造非常簡潔,總共有七畫。
澌泯最早來源于《詩經·王風·大任》:“文王陟降,穆如清風。下民之孽,維予小子。肅雍雍,抱時翼翼。維此契機。”這裡的“澌泯”意指社會秩序的崩潰與人民的苦難。
在繁體字中,“澌泯”保持了簡體字的結構和意義。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整體變化不大。根據《說文解字》,古代寫作“泣”、“瓴”。其中,“泣”表示悲哭或消失,瓴則表示聚水的石槽或水車。
以下是一些使用澌泯的例句:
1. 那場大火把整個村莊燒得澌泯一空。
2. 經過戰争的洗劫,這座城市澌泯了所有的繁華。
3. 澌泯的風景與往日的輝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澌泯的近義詞有潰散、渙散、消失、湮滅等。反義詞則包括複興、繁榮、出現、顯現等。
一些與澌泯相關的組詞包括:
1. 澌泯一空:指完全消失或毀滅。
2. 澌泯大雨:指大雨傾盆而下,或非常暴雨。
3. 澌泯的記憶:指記憶淡忘或失去。
總之,澌泯是一個形容人事物消失無蹤或徹底瓦解的詞語,含有一定的悲傷和滅亡的意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