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卿的意思、九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卿的解釋

(1).古代中央政府的九個高級官職。《周禮·考工記·匠人》:“外有九室,九卿居焉。” 鄭玄 注:“六卿三孤為九卿,三孤佐三公論道,六卿治六官之屬。”曆代多設九卿。 周 以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 秦 以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為九卿。 漢 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胪、宗正、司農、少府為九寺大卿(即九卿)。以後各朝的名稱、司職略有不同。

(2).星座名。 漢 張衡 《周天大象賦》:“五座參一帝之謀,九卿踵三公之跡。”《晉書·天文志上》:“三公北三星曰九卿内坐,主治萬事,九卿西五星曰内五諸侯,内侍天子,不之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卿"是中國古代中央行政機構中的高級官職統稱,其内涵隨朝代演變而調整。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九卿指秦漢時期中央政府九個重要部門的長官,位列三公之下,分掌國家核心事務。《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九卿制度萌芽于周代"九官"體系,至秦漢形成固定建制,隋唐後逐漸被六部取代。

從具體職能看,《中國古代職官辭典》記載漢代九卿包括: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衛尉(掌宮門屯兵)、太仆(掌禦用車馬)、廷尉(掌司法刑獄)、典客(掌外交民族事務)、宗正(掌皇族事務)、治粟内史(掌財政稅收)、少府(掌皇室財政)。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卿名稱和職能多有調整,但始終作為中央政務執行層的重要構成。

《中華傳統文化大百科》強調,九卿制度體現了古代"以九為尊"的禮制思想,其機構設置具有三個顯著特征:職掌覆蓋國家治理主要領域、實行皇室事務與國家政務分立管理、機構名稱多含"卿"字敬稱。該制度對後世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産生了深遠影響,在《周禮》《漢書·百官公卿表》等典籍中均有系統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九卿是中國古代中央行政長官的統稱,其具體含義和職責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九卿最初指周代的九個高級官職,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後泛指中央政府的核心官員,各朝代名稱和數量有所調整,但始終代表行政體系中的重要職位。

二、曆史演變

  1. 先秦時期

    • 夏朝已設九卿,負責輔佐三公管理國家事務。
    • 周代明确九卿為具體官職,如《周禮》記載其分管禮儀、民政、司法等職責。
  2. 秦漢時期

    • 秦朝九卿包括奉常(宗廟禮儀)、郎中令(宮殿警衛)、衛尉(宮門警衛)、太仆(馬政)、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宗正(皇族事務)、治粟内史(財政)、少府(皇室財政)。
    • 漢代延續此制,但職權逐漸被尚書台分權。
  3. 魏晉至明清

    • 魏晉後九卿職權弱化,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九卿轉為事務性機構。
    • 明清時期仍有大小九卿之分,但實際權力進一步縮減。

三、職能特點

九卿的職責涵蓋國家核心事務:

四、文化意義

九卿不僅是官職名稱,也成為權力核心的象征。成語“九卿”常被用來比喻組織中的核心成員或重要助手。

注:如需各朝代九卿的完整列表或職能細節,可參考《漢書·百官公卿表》等史籍(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飽飛薄祿飽滿本第變嫌不服氣不配殘殺觇知充庭出題祠監寸絲半粟大辨電滾子慸介鍛淬搤掔翻叛蜚螭河奔海聚宏覽間苗郊赦嫁妝勁峭酒酵舉意局躅老粗粒間離書淪逝慮表馬坊鳥膏忸怩作态逆銷庖人泡湯輣車乾竭乞相卻敵雀桁柔槳三法司三起商陸受禅台順軌兕先所存堂倌塘埝騰蹙天牧圍遶五夜閑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