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汶上的意思、汶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汶上的解釋

汶水 之北。泛指 春秋 、 戰國 時期 齊國 之地。《論語·雍也》:“ 季氏 使 閔子騫 為 費 宰。 閔子騫 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 汶 上矣。’” 何晏 集解:“去之 汶水 上,欲北如 齊 。” 楊伯峻 注:“ 桂馥 《劄樸》雲:‘水以陽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謂水北。’”後人常用為隱居的典故。 三國 魏 應璩 《與從弟君苗君胄書》:“營宅濱 洛 ,困於嚣塵;思樂 汶 上,發於寤寐。” 唐 杜甫 《奉寄高常侍》詩:“ 汶 上相逢年頗多,飛騰無那故人何。” 宋 曾鞏 《賀熙甯四年明堂禮畢大赦表》:“臣心係北辰,身縻東土。永懷故事,難求 汶 上之圖;獨運清塵,方嘆《周南》之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汶上是漢語中兼具地理專名與複合詞義的雙重概念。從詞源學分析,"汶"本義為水名,《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汶水出琅琊朱虛縣",特指流經山東中部的古汶水;"上"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高也",在此處引申為河流上遊或方位概念。二者組合構成"汶上",其核心語義包含:

  1. 地理專指

    作為現代行政區劃專名,指山東省濟甯市下轄的汶上縣,地處古汶水之北(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據《汶上縣志》記載,金代貞元元年(1153年)改稱汶陽縣為汶上縣,延續至今。

  2. 曆史地理概念

    在古籍中可指代汶水流域特定區域,如《論語·雍也》記載"季氏使闵子骞為費宰,闵子骞曰:‘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此處"汶上"隱喻脫離塵世的隱逸之地,此典故被收錄于《十三經注疏》。

  3. 文化意象延伸

    因汶上縣存有唐代寶相寺太子靈蹤塔等佛教遺迹,當代語境中常與"佛教聖地"形成關聯。中國佛教協會官網将其列為山東重要佛教文化遺址,賦予該詞宗教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汶上”一詞具有地理名稱和文化典故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地理名稱

  1. 字面含義
    “汶”指汶水(今大汶河),“上”古代指水之北。根據“水北為陽”的命名傳統,“汶上”即汶水以北的區域。金代(1208年)正式以“汶水在上”之意定名,沿用至今。

  2. 行政區劃
    現為山東省濟甯市轄縣,地處大汶河下遊,東臨曲阜,西接梁山,是儒家文化與佛教文化交彙地。春秋時期稱“中都”,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

二、文化典故

  1. 隱居象征
    《論語·雍也》記載闵子骞拒絕官職時提到“吾必在汶上矣”,後人以此代指隱逸之地。

  2. 曆史淵源
    汶上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所在地,唐代文廟、宋代太子靈蹤塔等古迹印證了其“千年佛都”的地位。

三、讀音與争議

作為地名,“汶上”承載了山東地域文化與曆史;作為典故,則體現儒家隱逸思想。其核心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按理凹凸不平嗄嘶便甯博覽古今鉢略倉廒常軌産嘏騁暴承順宸明绌約大赉大晟府殿頭官鬥辟獨腳鬼豐凝該歪亘代閣室攻刼宮衞兵晷緯蕙問簡版郊外甲乙丙丁揭竿而起竭樸急急風驚忙進請酒翁九賢竣盡纍臣輪印毛發絲粟木居海處腦後鬧災寝宴求娉啓召驅烏榮赫傻瓜蛋山高路陡善友輸液鎖院素姓堂扁透爽望苴渭陽翛翬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