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之先祖。相傳 姜嫄 踐天帝足迹,懷孕生子,因曾棄而不養,故名之為“ 棄 ”。 虞舜 命為農官,教民耕稼,稱為“ 後稷 ”。《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 姜嫄 ……載生載育,時維 後稷 。”《韓詩外傳》卷二:“夫闢土殖穀者 後稷 也,決江疏河者 禹 也,聽獄執中者 臯陶 也。” 唐 韓愈 《原性》:“ 後稷 之生也,其母無災。”
(2).古代農官名。《國語·周語上》:“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後稷三之。” 宋 王安石 《上皇帝萬6*言6*書》:“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農者以為後稷,知工者以為共工。”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後稷漢語 快速查詢。
“後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重要人物,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人物身份
後稷是周族的始祖,本名“棄”,因出生後被母親姜原(姜嫄)多次遺棄而得名。他是黃帝玄孫,帝喾之子,母為有邰氏之女,被尊為農耕之神(稷王、農神)。
名稱由來
“後稷”中的“後”表示尊稱,“稷”為五谷之首,合稱意為“掌管農業的首領”。
後稷的子孫世襲農官,十五代後發展為周族,最終由周武王建立周朝。其封地邰(今陝西武功)成為周人發源地,後世尊其為百谷之神,祭祀延續至今。
“後稷”亦為古代農官職位名稱,如《國語》中記載農事管理分三級,後稷為最高農官。
後稷既是周族始祖與農耕文化的象征,也代表古代農業管理的官職,其傳說融合神話色彩與曆史傳承,對中華農業文明影響深遠。
後稷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後和稷兩個部分組成。
“後”字由“口”部首和“後”部分組成,總共2個筆畫;“稷”字由“禾”部首和“齊”部分組成,總共14個筆畫。
後稷取自《左傳·哀公十三年》中的句子:“哀公歲饑,不稷。”意為古時一種用來祭祀祖先和祈求豐收的莊稼。後來成為一個表示豐收、美好前景和民生富裕的象征。
後稷的繁體字為「後稷」。
在古代王朝的字典中,後稷的寫法有時候略有不同。比如《說文解字》中将後稷寫作“後稷”;《康熙字典》中将後稷寫作“後稷”或“後齊”。
1. 這座農田豐收的好,恰如後稷遼闊的田地。
2. 人們把祈求來年豐收的希望寄托在後稷上。
田後稷、後稷倉、後稷廟、豐後稷。
它的近義詞包括莊稼、谷物、糧食。
它的反義詞沒有确切的對應詞彙,但可以使用一些相反意義的詞語,比如歉收、荒蕪、匮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