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少喪失;損耗。《宋史·劉摯傳》:“二稅科買,色目已多,又概率錢以竭其所有,斯民無有悅而願為農者,戶口當日耗失。”《文獻通考·國用三》:“水通則舟行,水淺則寓於倉以待,則舟無停留,而物不耗失,此甚利也。” 範文瀾 《中國近代史》第三章第一節:“他們施行各種搜括方法,強迫人民補償耗失的銀兩。”
“耗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呈現:
耗失(拼音:hào shī)指因消耗而導緻的減少或喪失,通常用于描述資源、時間、能量等的損耗。例如《宋史·劉摯傳》提到“戶口當日耗失”,即人口因賦稅壓力逐漸減少。
單字解析
使用場景
範文瀾在《中國近代史》中提到,清政府通過搜刮“補償耗失的銀兩”,體現了該詞在曆史語境中的經濟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宋史》《文獻通考》等文獻來源。
《耗失》是一個常用詞彙,它通常表示物質或精力等的損耗或消耗。
《耗失》這個詞可以從部首和筆畫來拆分。它的部首是⺡,也就是肉部,而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耗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古代漢字。它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左傳》中,用來描述財物的損耗。
《耗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耗失」。
在古代,「耗失」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有些古漢字将「耗」部分寫作「老」,将「失」部分寫作「㳟」。古代漢字的寫法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存在一定變異。
1. 這場戰争耗掉了國家大量的財富和人力資源,是一個巨大的耗失。
2. 他長時間的工作加班導緻身體嚴重耗損,精力也遭受了巨大的耗失。
3. 過度使用手機和電腦會導緻視力的耗失和眼科問題。
耗盡、損耗、浪費、枯竭、失去
消耗、耗費、消費、損耗
增加、補充、儲存、獲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