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園名。即 芭蕉園 。在 燕京 (今 北京 ) 太液池 東。 明 《太祖實錄》草稿焚燒于此。 清 趙翼 《顧晴沙於惠山立詩冢為賦》:“既非青史 蕉園 焚,敢托黃冊後湖閉。”
(2).指代藏書之所。 清 錢謙益 《和州魯氏先茔神道碑銘》:“ 蕉園 之藏,竹簡之籍,州次部居,爰有端緒。”
蕉園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名詞,既指特定曆史建築,也指植物群落。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述:
蕉園是清代皇家園林建築,位于北京西苑(今中南海)内,為康熙帝幼年讀書處。乾隆時期改建為佛寺“萬佛樓”,屬皇家禁地。該名源自園内曾廣植芭蕉,清宮檔案稱其“蕉園門”“蕉園寶刹”。
出處:趙爾巽《清史稿·卷八十五·志六十》:“西苑門内為蕉園,康熙間聖祖讀書處。”
參考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清史稿》。
指芭蕉科植物集中生長的園地。“蕉”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生枲也”,後引申為芭蕉屬(Musa)植物。此類植物喜濕熱環境,古人常于庭院成片栽植形成“蕉園”,如王維《辋川集》載“芭蕉林”即屬此類。
植物特征:芭蕉葉片寬大呈長橢圓形,果實為漿果(香蕉),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
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Flora of China)。
因芭蕉葉易受風雨摧折,古典文學常以“蕉園”隱喻世事無常。如《紅樓夢》大觀園中的“芭蕉塢”,暗合“綠蠟春猶卷”的飄零意象(庚辰本第十七回)。
出處:曹雪芹《紅樓夢》:“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蕉園景緻描寫原型)
參考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紅樓夢》校注本。
文獻依據說明:
“蕉園”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權威文獻中的釋義。
奧薉白首郎鬓發冰鱗補天穿倒挂金鐘大衍曆定本斷梗二嚴伏彥革面洗心光波孤鲠黑牛轟然懷任魱鮥狐魅焦肺交佩禁得钜子老紅露水相逢冒貨盟兄弟靡濫敏才殁身南氏便嬖匹概皮臉平側僻愚氣序燃鼎三舍法三英使酒駡坐世爻瘦骨棱棱斯幹絲管送去迎來蘇坐洮河綠石鐵籤投竿團城抟影王赫違世異俗文墨職五窦聯珠顯意洩慢昔酒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