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狃忕 ”。
“狃泰”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傲慢自大(成語義)
根據高權威性詞典解釋,“狃泰”是由“狃”(傲慢)和“泰”(威嚴)組成的成語,形容人傲慢自大、目中無人。例如:“此人狃泰無禮,難成大器”。
習慣、因襲(古義)
部分古籍中,“狃泰”與“狃忕”相通,表示因循舊習或習慣某種狀态。例如:“狃泰習俗,不思革新”。
狃(niǔ)
本義為習慣、因襲,後引申為傲慢。如《國語》中“狃于習俗”即指拘泥舊習。
泰(tài)
多指平安、極盛,如“國泰民安”;但在此詞中與“狃”結合,強調威嚴或過度的狀态。
作形容詞
相關成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國語》《晉語》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狃泰》是一個古代漢字,意思是貌相傲岸、驕傲自滿的樣子。
《狃泰》字由部首“犬”和“冫”組成。犬為四畫,冫為二畫。
《狃泰》字源于《爾雅》書中,具體來源不詳。繁體字為“獬豸”,同時它也是一種中國傳說中的神獸,形狀像狗卻沒有尾巴。
在古時候,漢字《狃泰》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透過研究古代字書,發現古代的《狃泰》字常以“大”代替“犬”,因此寫作“大冫”。但現代已經不再使用這種寫法了。
1. 他過于狃泰,不肯接受别人的建議。
2. 她的笑容充滿了狃泰,仿佛她總是高人一等。
1. 狃泰心态
2. 狃泰自大
3. 狃泰态度
1. 傲慢
2. 自負
3. 高傲
1. 謙虛
2. 謙卑
3. 謙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