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nset] 夕陽的餘輝照在桑榆樹梢上,借指落日餘光處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馮異傳》
(2) [old age] 比喻晚年
桑榆晚景
(1).桑樹與榆樹。 漢 劉向 《九歎·怨思》:“孤雌吟於高墉兮,鳴鳩栖於桑榆。”《晉書·夏侯湛傳》:“鴻鵠一舉,橫四海之區,出青雲之外,而尺鷃不陵桑榆。”
(2).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因以指日暮。《太平禦覽》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 唐 劉知幾 《史通·叙事》:“夫杲日流景,則列星寝耀;桑榆既夕,而辰象粲然。” 清 魏源 《客懷八首柬龔定庵舍人》詩之四:“安得遵雲衢,及此桑榆光。”
(3).《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 回谿 ,終能奮翼 黽池 ,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因以喻事之後階段。 唐 韓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嶽李大夫》詩:“桑榆儻可收,願寄相思字。” 金 元好問 《酬韓德華送歸之作》詩:“桑榆儻可收,歲事在穮蓘。” 劉國鈞 《辛壬之間雜詩》之四:“兵諫匆匆事有無,将軍計已失桑榆。”
(4).比喻晚年;垂老之年。《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李善 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隋書·王韶傳》:“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雲晚,比於疇昔,昏忘又多。” 宋 範成大 《次韻鄭校書參議留别》:“後會吾衰矣,桑榆一繭絲。” 清 沉起鳳 《諧铎·虎癡》:“況我年近桑榆,家無蘭玉。”
(5).喻指隱居田園。《魏書·逸士傳·眭誇》:“或人謂 誇 曰:‘吾聞有大才者必居貴仕,子何獨在桑榆乎?’”
“桑榆”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時間象征
指日暮時分。古人觀察到夕陽餘晖常映照在桑榆樹梢,故以“桑榆”代指黃昏。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早年失去的成就在晚年彌補。
人生隱喻
象征晚年或垂老之年。例如劉禹錫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表達積極豁達的老年觀。此用法常見于詩詞,如“桑榆暮景”。
“桑榆”從自然物象延伸至時間、人生哲理,承載了中國文化中對光陰與生命的深刻思考。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或曆史典故,可查閱《滕王閣序》《後漢書》等文獻。
桑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夕陽下的時光,也可指傍晚時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桑榆由木部和林旁組成,總共13畫。
來源:桑榆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卷五十二·禮志下》一書中。在古代,人們觀察到傍晚夕陽的顔色和光線與桑樹和榆樹葉子的顔色相似,因此将傍晚稱為桑榆。
繁體:桑榆的繁體字為桑榈。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桑榆的寫法可能稍有差異,但基本上和現代漢字的寫法相似。
例句:夕陽下,大地籠罩在溫暖的桑榆餘晖中。
組詞:桑榆之景、桑榆暮景
近義詞:傍晚、黃昏
反義詞:拂曉、破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