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鞭的意思、蠻鞭的詳細解釋
蠻鞭的解釋
西南少數民族用以驅使牲畜的用具。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蠻鞭,刻木節節如竹根,朱墨間漆之,長纔四五寸,其首有鐵環,貫二皮條,以策馬。”
詞語分解
- 蠻的解釋 蠻 (蠻) á 粗野,兇惡,不通情理:野蠻。蠻橫(坣 )。蠻不講理。 愣,強悍:一味蠻幹。 中國古代稱南方各族:蠻荒。 方言,相當于“很”:蠻好。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鞭的解釋 鞭 ā 驅使牲畜的用具,柔軟像繩子:鞭杆。鞭長莫及。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撲。鞭責。鞭策。 形狀細長類似鞭子的東西:教鞭。 一種古代兵器,鐵制有節,無鋒刃:鋼鞭。竹節鞭。 編連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網絡擴展解釋
“蠻鞭”一詞有兩種不同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作為成語的比喻含義()
- 基本含義
指用粗暴、野蠻的手段進行管理或懲罰,強調治理方式的不合理與殘酷性。
- 結構解析
由形容詞“蠻”(粗野、強悍)和名詞“鞭”(鞭打工具)組成,屬于形容詞短語。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組織或個人采用高壓手段處理問題,或警示避免過度強硬措施。例如:“公司用蠻鞭式管理導緻員工流失。”
- 典故來源
傳說古代某國王以殘暴鞭刑統治百姓,最終被推翻,以此強調強權無法維持長久治理。
二、作為實物的工具含義()
- 基本定義
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傳統使用的牲畜驅趕工具。
- 形制描述
據宋代範成大《桂海虞衡志》記載,其材質為刻木制成,形似竹根,長約4-5寸,首端帶鐵環并穿兩條皮條。
- 功能特點
主要用于策馬或驅趕牲畜,兼具實用性與工藝性(表面常用朱墨漆裝飾)。
注意:兩種解釋的語境差異較大。現代語境下多用于比喻義,而實物含義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民俗研究。若涉及具體文本,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蠻鞭》的意思:
《蠻鞭》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鞭子的樣子或者動作。具體指的是一種猛烈無比、粗糙而有力的鞭擊或揮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蠻鞭》的部首分别是虍和革,其中虍在左邊,革在右邊。它的總筆畫數為14。
來源和繁體:
《蠻鞭》這個詞語的來源相傳源自古代北方民族的兵器,也叫做“蠻鞭”。它是一種由皮革制成的鞭子,一般用于驅趕牲畜或懲罰犯人。在繁體字中,蠻的部分會用蠻來表示。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蠻鞭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常見的寫法是:“蠻鞭”,其中的“蠻”意味着蠻荒、野蠻的意思。
例句:
1. 犯人被蠻鞭抽打,無比痛苦。
2. 她用蠻鞭不停地抽打地面,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
組詞:
1. 蠻力:野蠻的力量。
2. 蠻橫:野蠻而嚣張。
3. 鞭策:用鞭子驅趕或激勵。
4. 鞭打:用鞭子抽打。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鞭打、抽打。
反義詞:輕柔、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