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低偃仰貌。 明 湯顯祖 《送袁滄州》詩:“動道桂枝青蹇偃,忽嘆蘭叢翠凋歇。”
“蹇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存在細微差異,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可得出以下解釋:
核心釋義
基本含義
指物體或景象高低起伏、錯落有緻的形态,常用于描述自然景物或建築布局的層次感。例如明代湯顯祖《送袁滄州》詩中“桂枝青蹇偃”一句,即以“蹇偃”形容桂枝高低交錯的姿态。
延伸争議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行動遲緩、态度消極”,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是對“偃蹇”(yǎn jiǎn,意為傲慢/困頓)的混淆。需注意兩詞讀音與含義均不同。
使用建議
參考資料
可通過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詞典平台進一步查證原始出處。
《蹇偃》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蹩腳、蹦跳、跌倒或行走困難的樣子。在古代,人們用它來形容行動不便或受傷的狀态。
《蹇偃》這個詞的部首是辶和身,分别代表了“走”和“身體”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18個,其中辶部有5畫,身部有13畫。
《蹇偃》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詩經》。在《詩經·鄘風·蹇蹇者行》中,有一句“蹇蹇者行”用來形容蹦跳行走。蹇和偃都是形容動作困難的字,後來結合在一起成為了一個詞。
在繁體字中,蹇的寫法較為繁複,其右側多出一個部首足,形狀類似于“趾”,而偃則保持不變。
在古代,蹇的寫法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蹇的形狀是辶+尖,表示行走困難。偃的形狀則是人體向下彎曲的樣子。
1. 他的雙腿骨折了,所以走路一瘸一拐,顯得非常蹇偃。
2. 這個老人年紀大了,行動不便,步履蹇偃。
與《蹇偃》相關的組詞有:蹒跚、踉跄、蹦跳、跌倒等。
與《蹇偃》近義的詞語有:瘸、跛、拐、躲藏等。反義的詞語可以是:暢通、輕盈、舉止自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