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戰國 時由 周 王室分裂而成的 西周 、 東周 兩個小國的合稱。《戰國策·西周策》:“今公又以 秦 兵出塞,過兩 周 ,踐 韓 而以攻 梁 ,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史記·周本紀》:“ 秦 借道兩 周 之間,将以伐 韓 。”《晉書·束晳傳》:“是故兩 周 争東西之流, 史起 惜 漳渠 之浸,明地利之重也。”
(2).指 周 代。 周 在 犬戎 攻殺 幽王 後, 平王 即位,東遷 洛邑 ,遷都前史稱 西周 ,遷都後稱 東周 ,合稱“兩 周 ”。《北史·文苑傳序》:“逮乎兩 周 道喪,七十義乖。”
“兩周”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解析
“兩周”在現代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指向,需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區分:
時間量詞
指時間跨度為十四日,即兩個連續的星期周期。該用法源于古代“七日為一周”的曆法傳統,《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周”作為時間單位時等同于“星期”。示例:“項目驗收需等待兩周時間”。
朝代專稱
特指中國曆史上相繼存在的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前256年)兩個王朝。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兩周”作為專有名詞時,涵蓋周朝從建立到滅亡的完整曆史階段,是研究先秦禮樂制度的核心時期。
文化引申義
在民俗語境中,“兩周”可象征事物發展的完整周期。例如《中國民俗文化大觀》記載,部分地區婚俗将“過兩周”引申為完成婚嫁流程的象征性表達。
使用規範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強調,書面語中若涉及曆史範疇,需明确标注“西周與東周”以避免歧義;日常口語中則多用于時間表述。
參考來源
“兩周”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常見解釋:
時間單位
指14天,即兩個星期。這是最常用的含義,常用于日常生活和書面表達,如“兩周後提交報告”“隔離觀察兩周”。
曆史朝代
指中國曆史上的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前256年),合稱“兩周”。西周以鎬京(今西安)為都城,東周遷都洛邑(今洛陽),是青銅器文化鼎盛時期,也是儒家思想萌芽階段。
其他特殊用法
若您有特定上下文(如曆史、醫學等),可補充說明以便提供更精準的解釋。
把持敗迹迸地産品出客楚璞翠琅玕釘鈴堕羅缽底恩仇二姓之好繙書宮龍駭聞厚藏唬虎将作長史漸澤教敕幾臣街溜子接頭兒戢伏急管繁絃濟難浸出靜亂酒德酒意捐赈絕對值開心見誠克甯刻霧裁風括訪貿說梅花雷門檻冥豫皮剝蛩蛩駏驉拳頭上走的馬﹐臂膊上立得人群島人堆喪靈商燈晌睡聖尼生肉誓禁使轉鼠思算盡锱铢綏靖主義推後馱家徒子徒孫相待絃歌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