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摘的意思、摽摘的詳細解釋
摽摘的解釋
舉出并予以評斷。《隋書·文學傳·潘徽》:“末有 李登 《聲類》、 呂靜 《韻集》,始判清濁,纔分宮羽,而全無引據,過傷淺局,詩賦所須,卒難為用。遂躬紆睿旨,摽摘是非,撮舉宏綱,裁斷篇部。”
詞語分解
- 摽的解釋 摽 à 緊緊地捆綁物體使其相連:椅子腿活動了,用鐵絲摽住。 比着:摽着勁幹。 用胳膊緊緊地鈎住:他倆摽着胳膊走。 親近,依附(多含貶義):他們摽在一塊兒。 落:摽梅。 打,擊:“長木之斃,無不摽也”。
- 摘的解釋 摘 ā 采取,拿下:采摘。摘取。摘桃子。摘除。 選取:摘要。摘錄。摘編。文摘。摘引。尋章摘句。指摘(挑出缺點)。 借:摘兌。東摘西借。 戴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摽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
-
基本釋義
指舉出并予以評斷,常用于學術或文學批評領域。該詞強調通過列舉具體内容并進行分析判斷的過程。例如《隋書·文學傳·潘徽》中記載:“遂躬紆睿旨,摽摘是非”,即通過梳理文獻、辨析觀點來總結核心框架。
-
語境與用法
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對典籍、音韻等學術内容的整理與批判。如《聲類》《韻集》等著作因缺乏引據被指出不足後,需通過“摽摘”明确是非并提煉綱要。
-
現代引申義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可引申為摘錄精華内容,例如從文章中提取關鍵段落以佐證觀點。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可能屬于特定領域或現代擴展解釋。
“摽摘”的核心含義偏向學術性評析,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隋書》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摽摘(biē zhāi)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采摘或拔取(一些樹木或植物的枝葉、花果等)。它的拆分部首是扌(手部)和卝(刀,表示切割的動作)。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簡單地記憶這個詞的形狀。
摽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摽摘是指用手或工具采取或拔取植物的行為。這個詞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意思。
以下是一個關于摽摘的例句:
1. 春天是摽摘花朵的好季節。
2. 農民在果園裡摽摘成熟的水果。
摽摘這個詞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比如摽取(biē qǔ) 表示采取或拔取,摽下(biē xià) 表示采下或拔下。
近義詞可以是采摘、摘取等,它們都有類似的意思,但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
摽摘的反義詞可以是栽種、種植等,這些詞表示将植物放入土壤或種植的動作,與摽摘的行為相反。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