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約的意思、券約的詳細解釋
券約的解釋
契據。《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又各寫了一張券約,罰誓必同心到老。” 清 李漁 《巧團圓·試艱》:“若得如此,感恩不盡,明日就送券約過來。”
詞語分解
- 券的解釋 券 à 古代的契據,常分為兩半,雙方各執其一,現代指票據或作憑證的紙片:債券。國庫券。入場券。證券。穩操勝券。 券 à ㄒㄩㄢˋ 又 刵 〔拱券〕門窗、橋梁等建築成弧形的部分。 筆畫數:; 部首
- 約的解釋 約 (約) ē 繩子。 拘束,限制:約束。約法。制約。約定俗成。 共同議定的要遵守的條款:立約。條約。契約。 事先說定:約見。約會。 邀請:約請。約集。 節儉:節約。儉約。 簡要,簡單:由博返約。簡約
網絡擴展解釋
“券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uàn yuē(現代标準讀音),其核心含義指契據,即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憑證或合同文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契據:券約是古代對契約、憑證的統稱,常用于債務、交易等場景,作為雙方權利與義務的書面證明。例如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刑名部·債負》中提到:“債負必以券約為憑”,強調借貸需以券約為依據。
2.曆史文獻引證
- 明清文學作品:
-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記載:“又各寫了一張券約,罰誓必同心到老。” 此處券約用于婚姻或盟誓的書面承諾。
- 清代李漁《巧團圓·試艱》中寫道:“明日就送券約過來”,表明券約作為交易憑證的用途。
3.其他釋義
- 法律屬性:券約不僅限于經濟行為,也可能涉及人身關系(如婚姻、合作),需雙方籤字畫押以增強效力。
4.現代使用
- 當代語境中,“券約”一詞已較少使用,更多被“合同”“協議”等現代法律術語替代,但仍可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時見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曆史法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券約的意思
券約是指通過合同或協議達成的約定、條款,一般用于商務、法律等領域。它強調雙方達成共識并在合同中确立明确的權益和義務。
拆分部首和筆畫
券約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刀和纟,筆畫數為8畫。
來源和繁體
券約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在繁體字中,券約是「券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書法中,券約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卷約」,其含義與券約相近。
例句
1. 雙方籤署了券約後,正式達成了合作協議。
2. 根據券約,買方有權在貨物到達後7天内退貨。
組詞
券據、合約、合同、契約
近義詞
合約、合同、協議、契約
反義詞
不約、不合約、不協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