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權利。《莊子·徐無鬼》:“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誇者悲,勢物之徒樂變。” 宋 王安石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若夫智謀功名之士,窺時俯仰,以赴勢物之會,而輒不遇者,乃亦不可勝數。”
(2).猶事物。《元朝秘史》卷一:“ 都蛙鎖豁兒 獨額中生一隻眼,望見三程遠地的勢物。” 李文田 注:“勢物即事物。”
"勢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語境理解,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指權利或權勢
源自《莊子·徐無鬼》:"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誇者悲,勢物之徒樂變。" 此處"勢物"指對權勢、利益的追逐,王安石在《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中進一步引申為"赴勢物之會",即參與權力争奪。
二、等同于"事物"
《元朝秘史》記載:"都蛙鎖豁兒獨額中生一隻眼,望見三程遠地的勢物",李文田注釋明确"勢物即事物"。此用法多見于元代文獻,強調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
古今用法差異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僅少數文獻引用或仿古語境出現。需注意與生物學概念"優勢物種"(例句)嚴格區分,此為現代術語,與古義無關。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具體含義,若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莊子》《元朝秘史》原文及李文田等學者的注疏。
勢物(shì wù)一詞是由“勢”和“物”兩個字組成。在中文中,它有多個含義:
1. 勢物指能夠證明或表現某種勢力、趨勢的事物。例如,在市場上的銷量和收入是衡量一家公司發展勢頭的勢物。
2. 勢物還可以指具有一定影響力或號召力的人或物,在特定領域中占有突出地位。例如,某位政治家在選舉中的支持率和影響力就是勢物。
3. 勢物也可以指外在的表象、形象或物質資産,它們代表一個人或團體的地位和影響力。例如,豪車、豪宅等都可以成為顯示一個人財富和勢力的勢物。
勢字的拆分部首是“力”,筆畫數為10。物字的拆分部首是“牛”,筆畫數為8。其中,“力”代表力量,“牛”代表動物物體。
勢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最早的形态是象形字,表示一顆牛的頭和尾的形狀。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加入了象征力量的“力”部分,變為現在的形态。
在繁體中,“勢”字的寫法為“勢”,“物”字的寫法為“物”。兩個字的結構與簡體相似,隻是字形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勢”字與現代相比有一些差異。例如,古時“勢”字是“埶”和“力”的合體,表示一種力量作用的狀态。而“物”字則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他通過一系列的勢物表明自己在商界的地位。
組詞: 勢力、勢頭、勢在必行、物香(指事物的氣味和味道)。
近義詞: 形象、表象、威力、地位。
反義詞: 無勢、無物、虛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