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乏的意思、承乏的詳細解釋
承乏的解釋
[feel unqualified for an position] 暫任某職的謙稱
攝官承乏。——《左傳·成公二年》
詳細解釋
承繼空缺的職位。後多用作任官的謙詞。《左傳·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攝官承乏。” 杜預 注:“言欲以己不敏,攝承空乏。” 晉 潘嶽 《秋興賦》:“攝官承乏,猥廁朝列。”《新唐書·百官志三》:“ 樂彥瑋 為大夫,以嘗召兩禦史,乃加副承詔一人,闕則殿中承乏。” 宋 宗澤 《賢樂堂記》:“ 宣和 六年春,朝廷以僕承乏郡貳。” 明 陸垹 《篑齋雜著·皁隸銀》:“予承乏是司郎中。”
詞語分解
- 承的解釋 承 é 在下面接受,托着:承重。承受。 擔當,應允:承擔。承當。承包。承做。承認。 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澤)。 繼續,接聯:繼承。承平(指社會比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啟後。 順從,迎合:奉
- 乏的解釋 乏 á 缺少:乏味。貧乏。不乏其人。 疲倦:乏困。乏累。疲乏。 無能,無用:乏氣。乏煤。 累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承乏”是一個古代漢語謙辭,主要用于表示暫時擔任某職位,強調在無人勝任的情況下暫代其職。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詞義:指暫時填補職位空缺,多用作任職時的自謙之語,隱含“才不配位”或“臨時充數”之意。
- 結構:“承”指繼承、接續,“乏”指空缺、缺乏,合意為“承接空缺的位置”。
2.曆史來源與演變
- 最早出處:出自《左傳·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攝官承乏。” 此處晉國司馬韓厥在戰争中俘獲齊頃公(實為替身)時,以“承乏”自謙暫代官職。
- 後世用例:
- 晉代潘嶽《秋興賦》:“攝官承乏,猥廁朝列。”
- 唐代《新唐書·百官志》:“樂彥瑋為大夫,乃加副承詔一人,闕則殿中承乏。”
3.使用場景與語境
- 謙辭功能:古代官員就任時向君主或同僚表示自謙,強調職位暫時無人勝任,自己僅是臨時補缺。
- 現代適用:雖較少使用,但在正式場合或書面語中仍可見,如學術文章或曆史題材作品。
4.例句參考
- 《左傳》:“攝官承乏。” (暫代官職)
- 明代陸垹:“予承乏是司郎中。” (我暫任此職)
- 現代造句:“承乏主編一職,望諸位同仁不吝指教。”
5.學術新解
- 有研究指出,“攝官承乏”更強調“趁人才匮乏時代理官職”,進一步強化了自謙的意味。
“承乏”是古代官場謙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遜态度,其核心語義與用法從春秋沿用至今,具有鮮明的曆史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承乏》這個詞意思是:接受、背負着缺乏、不足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