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屈的意思、蟠屈的詳細解釋
蟠屈的解釋
(1).盤旋屈曲;回環曲折。《太平廣記》卷四五八引 唐 谷神子 《博異志·李黃》:“但見枯槐樹中,有大蛇蟠屈之跡。”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功德寺》:“寺兩側皆古松,枝柯青翠,蟠屈覆地,蓋塞外别種。”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朱佩茝》:“ 朱 試往觀,物方蟠屈,閉目如睡。”
(2).抑郁糾結。 宋 蘇舜欽 《答韓持國書》:“心志蟠屈不開,固亦極矣!”
詞語分解
- 蟠的解釋 蟠 á 屈曲,環繞,盤伏:蟠蜿。蟠萦。蟠結。蟠踞(亦作“蟠據”)。蟠道。蟠龍。蟠螭紋(中國春秋戰國青銅器上紋飾之一,以盤曲的龍蛇組成)。蟠夔紋(中國殷和西周青銅器上紋飾之一,以盤曲的夔龍組成)。龍蟠虎
- 屈的解釋 屈 ū 使彎曲,與“伸”相對:屈曲(?)。屈折。屈膝。屈伸(彎曲和伸直,引申為失意和得意)。首屈一指。卑躬屈膝。 低頭,降服:屈服。屈從。威武不屈。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屈。委屈。******。屈才。屈就(受
網絡擴展解釋
“蟠屈”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án qū,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物理形态的盤曲
形容事物盤旋屈曲、回環曲折的形态,常用于描繪自然景物或物體的彎曲狀态。例如:
- 《太平廣記》中描述枯槐樹内有“大蛇蟠屈之跡”,指蛇盤繞的痕迹。
- 明代蔣一葵提到古松“枝柯青翠,蟠屈覆地”,形容樹枝曲折覆蓋地面。
-
心理或情感的糾結
引申為抑郁、心思隱晦或性格扭曲的狀态。如宋代蘇舜欽在書信中寫道“心志蟠屈不開”,表達内心郁結難解。
二、使用場景與延伸
- 自然描寫:多用于形容山脈、河流、植物等曲折形态(如“蟠屈的山路”)。
- 人物刻畫:可描述性格複雜或情緒壓抑(如“心思蟠屈難測”)。
- 文學修辭:常見于古典文學,增強畫面感和情感深度。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盤曲、蜿蜒、迂回、糾結。
- 反義詞:筆直、舒展、坦蕩、暢達。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用例及現代詞典釋義,需注意語境差異選擇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蟠屈
蟠屈(pán q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蟠”和“屈”兩個字組成。蟠的部首是蟲,屈的部首是屍。蟠的總筆畫數是11,屈的總筆畫數是8。
來源和繁體
“蟠屈”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鹿鳴》一篇中:“其文蔚兮,蟠則屈。”。這裡的蟠屈的意思是形狀盤曲彎折。繁體字中,“蟠”和“屈”都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不同于現代,其中“蟠”字在篆書時期的寫法為蟠,而“屈”字在篆書時期的寫法為屈。
例句
1. 他的身體扭曲成一種蟠屈的姿勢。
2. 大蛇蟠屈在草叢中,給人一種神秘而威嚴的感覺。
組詞
蟠屈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新的詞語,例如蟠屈不振、扭曲蟠屈等。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是彎曲、盤曲。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是筆直、挺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