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幹枯的湖泊。《管子·水地》:“故涸澤數百歲,谷之不徙,水之不絶者,生 慶忌 。”按, 慶忌 ,傳說中的水妖。《韓非子·說林上》:“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蛇将徙。” 元 貢奎 《同朱克齊蔣教授遊大梵寺》詩:“涸澤飢鷹戀,高空獨雁飛。” 清 唐甄 《潛書·大命》:“魚在江河,則忘其所為生;其在涸澤之中,則不得其所為生;以江河之水廣,涸澤之水淺也。”
(2).将湖泊的水排幹。《文子·上仁》:“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淮南子·主術訓》:“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高誘 注:“涸澤,漉池也。”《廣弘明集》卷十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禮佛唱導發願文》:“焚林涸澤,走犬揚鷹,窮 鄭 衛 之響,極甘旨之味。”
涸澤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核心釋義
“涸澤”指幹枯的湖泊或沼澤,由“涸”(水幹枯)與“澤”(聚水之地)組合而成,強調水域因自然或人為原因完全失去水分後的狀态。其含義可細分為:
二、字源與結構分析
二字組合後,構成偏正結構名詞,中心語為“澤”,“涸”表狀态修飾。
三、經典用例與語境
《呂氏春秋·義賞》雲:“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其中“竭澤”與“涸澤”同義,警示不可貪圖短期利益。
唐代杜甫《北征》詩:“溪谷少人民,涸澤唯蒿萊”,以幹涸沼澤的荒涼景象隱喻戰亂後的民生凋敝。
四、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引自以下漢語研究工具書:
五、現代應用提示
當代語境中,“涸澤”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如“涸澤而漁”被納入環境保護議題,警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涸澤”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涸澤”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現象(如幹枯的湖泊),也可引申為資源枯竭的警示。其出處涉及《管子》《孟子》《韓非子》等多部典籍,體現了古代對生态與資源的思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5等來源。
哀痛罷敝傍蔭迸逐便所闡繹槎頭赤溟川防躇躊垂詢大齡導呵點視曡子抵禁房狀豐衣足食豐足佛圖隔扇挂號信乖沮鬼形怪狀滾淌郭嘉橫眸畫匠環拿話意虎吏家境锔碗兒的良手裡使陸賈分橐落來模拟方法朋坐族誅評品氣沖霄漢切對竊食請正诠說人話身裁深谷四海承平素馨涕泗流漣透串托興瓦缽婉蟬晚耄惋惋溫生絕裾無斷蟹匡蟬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