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幹枯的湖泊。《管子·水地》:“故涸澤數百歲,谷之不徙,水之不絶者,生 慶忌 。”按, 慶忌 ,傳說中的水妖。《韓非子·說林上》:“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蛇将徙。” 元 貢奎 《同朱克齊蔣教授遊大梵寺》詩:“涸澤飢鷹戀,高空獨雁飛。” 清 唐甄 《潛書·大命》:“魚在江河,則忘其所為生;其在涸澤之中,則不得其所為生;以江河之水廣,涸澤之水淺也。”
(2).将湖泊的水排幹。《文子·上仁》:“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淮南子·主術訓》:“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高誘 注:“涸澤,漉池也。”《廣弘明集》卷十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禮佛唱導發願文》:“焚林涸澤,走犬揚鷹,窮 鄭 衛 之響,極甘旨之味。”
“涸澤”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涸澤”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現象(如幹枯的湖泊),也可引申為資源枯竭的警示。其出處涉及《管子》《孟子》《韓非子》等多部典籍,體現了古代對生态與資源的思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5等來源。
涸澤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指的是大湖、大河等水源全部幹涸的狀态,也可以用來比喻資源極度匮乏或某一領域完全缺乏人才等情況。
涸澤的部首是水字旁(氵),涸的筆畫數是8,澤的筆畫數是8。
涸澤最早出現在《易經·系辭上》:“天時不濟,咎德,吉。涸澤之情,燔柴蓻火。”其中的“涸澤之情”指的是人民生活十分貧困,資源匮乏,無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涸澤的繁體字為「澤」。
涸澤在古時的寫法是「涸澤」,其中的「涸」表示消失、幹涸,「澤」表示湖澤、水源。
1. 這個地區由于長期不下雨,河流已經涸澤而幹。
2. 這個公司經營不善,已經資源涸澤。
涸澤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例如:
1. 涸澤而漁:比喻在資源匮乏的情況下進行尋求謀取私利的行為。
2. 秋澤:指秋天的湖澤景色。
3. 濫竽充數:比喻為了應付某種需要而湊數,無真正實用價值。
涸澤的近義詞是幹涸、幹枯,反義詞是水澤豐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