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鈍,不靈活。 唐 白居易 《微之重誇州居因嘲茲石聊以寄懷》詩:“神鬼曾鞭猶不動,波濤雖打欲何如?誰知太守心相似,抵滞堅頑兩有餘。” 唐 元稹 《獻荥陽公詩五十韻》:“抵滞渾成醉,徘徊轉慕膻。”
觝滯:遲鈍;不靈活。 唐 柳宗元 《寄許京兆孟容書》:“往時讀書,自以不至觝滞,今皆頑然無復省録。” 清 劉大櫆 《贈張清少序》:“而﹝ 清少 ﹞好與賢俊交遊,與之語,欣然喜,豁然胸中,畧無有觝滞。”一本作“ 抵滞 ”。
抵滞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抵”和“滞”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該詞具有雙重含義:
一、動詞用法 指事物因阻力而停滞受阻,如《後漢書·仲長統傳》所載“運徙則抵滞”,描述社會發展遭遇阻礙。此義項中的“抵”含抗拒義,“滞”表停滞狀态,二者結合表達受阻後的停頓現象。
二、形容詞用法 形容物體質地堅實且不流暢,《周禮·考工記》鄭玄注提及“革調則用,抵滞則難”,指皮革因過硬失去柔韌性。此用法常見于古代手工業文獻,強調材料物理特性的變化。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籍及專業考釋類著作。其構詞法屬聯合式複合詞,兩個語素通過近義疊加形成整體詞義,符合古代漢語“同義複用”的構詞規律。
“抵滞”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遲鈍、不靈活
指人或事物反應遲緩、不夠敏捷。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詩句“抵滞堅頑兩有餘”,以及元稹的“抵滞渾成醉”,均以“抵滞”形容人的精神狀态或行為遲緩。古籍中亦寫作“觝滯”,如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中的用法。
阻礙、停滞不前
作為成語使用時,表示事物因阻力無法順利推進,如“工作進度抵滞”。此意強調外部或内部的障礙導緻停滞。
“抵滞”既可指人/物的遲鈍特性,也可指事物的停滞狀态,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證,可參考《全唐詩》或《柳宗元集》。
憊勞便翾博裕逋亡鏟頭朝懽暮樂珫耳噇吃當鋒诋短地主之儀東西南朔阿房殿飯罐蜚虻覆塞負冤辜較瞽議豪薩人橫科黃榆塞滬渎徽柔貨賄檢勘箭子碣石近場進抵瘠氣酒醉飯飽蹶興具樂卡秋莎懇求匡甯饋飧了佻澧沛戾園龍圖閣學士馬鐵敏達拍序皮闆起吊卿僚輕頭忍人三都賦桑苎經繩外審物實緻氏族署箋訟辯鐵郭金城誣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