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秘閣。帝王藏書之所。《後漢書·賈逵傳》:“尤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詁五十一篇, 永平 中上疏獻之, 顯宗 重其書,寫藏祕館。” 晉 陸機 《講<漢書>》詩:“稅駕 金華 ,講學祕館,有集惟髦,芳風雅宴。” 宋 張先 《泛青苕》詞:“紅柱巧,綵船穩,當筵主、祕館詞臣。”
秘館,漢語複合詞,由“秘”與“館”二字構成。其核心義項指古代掌管典籍文獻的官方機構,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義項 “秘”本義為不可公開之事,《說文解字》釋作“神也”,後引申為珍稀、重要之意;“館”指房舍建築,《周禮》注疏稱“客舍之屋”。組合成詞後特指漢代設立的“秘書監”,系中央典籍管理機構。該機構職責包括典籍校勘(如劉向父子校訂《戰國策》)、文獻編纂(如班固編撰《漢書·藝文志》)等。
二、曆史沿革 據《後漢書·百官志》記載,東漢永元年間确立秘館建制,設蘭台令史十八人掌圖籍秘書。唐代發展為弘文館、集賢院等機構,宋代沿襲為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蘇轼《謝宣召入院狀》中“玉堂金馬,秘館蓬丘”即指此制。
三、文化意義 該詞承載着中華典籍傳承體系,如清代《四庫全書》編纂時,紀昀等學者多在秘館類機構任職。現代漢語中引申代指珍貴文獻收藏處,如王國維《觀堂集林》自序雲“秘館所儲,皆先民精魄”。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詞條及《中國曆代職官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相關記載。
“秘館”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ì guǎn,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帝王專用的藏書機構,即“秘閣”。以下是詳細解析:
秘館即“秘閣”,是古代帝王收藏珍貴典籍、文獻的場所,具有官方性質。例如《後漢書》記載,漢顯宗曾将賈逵的著作收藏于秘館。
古代詩詞中常以“秘館”象征學識淵博或皇家文化底蘊。例如:
與“秘館”相關的成語包括“鈎玄獵秘”“元經秘旨”等,多與探索隱秘、學術研究相關。完整列表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後漢書》、陸機詩集等原始資料。
百懶千慵拜托拜杖鼈索禀靈持戈試馬爨琴大重奠安狄騠斷魂反國奮袖奮勇前進故吏骨渌渌橫身河上公壞賬黃花苜蓿家報奸滑角智借筯旌羽積窩髡削鱗崪離憂論将緑葵呂刑馬渤緬懷妙妓明示木夾女主角怕敢炮船伽伽起力輕嫷清關山堕壽徵缞服隧炭天笑踢胸投畀豺虎晩粳誣善香美娘想屬纖豪仙人鞭小祠遐栖斜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