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條枝 ”。1.古 西域 國名。約在今 伊拉克 境内。《史記·大宛列傳》:“ 條枝 ,在 安息 西數千裡,臨 西海 。”《漢書·西域傳上·安息國》:“﹝ 安息 ﹞北與 康居 、東與 烏弋山離 、西與 條支 接。”《魏書·西域傳·波斯》:“ 波斯國 ,都 宿利城 ,在 忸密 西,古 條支國 也。”
(2). 唐 代西域地名。在今 蘇聯 吉爾吉斯 和 ********* 一帶。 唐 設 條枝 都督府。 唐 李白 《戰城南》詩:“洗兵 條支 海上波,放馬 天山 雪中草。”《舊唐書·地理志三》:“ 條枝都督府 於 訶達羅支國 所治 伏寶瑟颠城 置,以其王領之。仍於其部分置八州。”
“條支”是中國古代史籍中對西亞地區一個古國的稱謂,其具體所指因時代和文獻記載有所差異,但核心指向古代兩河流域及波斯灣周邊區域。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和學術研究的詳細解釋:
條支(Tiáozhī)
是漢代及以前中國史書對西亞地區一個古國或地域的稱呼,大緻位于今伊拉克、伊朗西南部至波斯灣沿岸一帶。該詞首見于司馬遷《史記》,後為班固《漢書》沿用,是古代中國對遙遠西方地理認知的重要标志。
漢代文獻定位
《漢書·西域傳上》明确記載:“條支國,在安息西,臨西海(波斯灣)。” 其位置在安息帝國(帕提亞王朝)以西,靠近波斯灣,屬塞琉古帝國或受其影響的城邦地區 。
學者餘太山在《塞種史研究》中指出,漢代“條支”主要指塞琉古王朝統治下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今伊拉克)。
唐代認知演變
唐代杜佑《通典·邊防典》将條支與阿拉伯帝國(大食)關聯,反映隨絲綢之路交流深入,中國對西亞的認識逐漸更新 。
語源争議:
一說“條支”為波斯古都“蘇薩”(Susa)的音譯(“Sus”演變為“條支”);另一說其源自兩河流域古地名“Antiochia”(安條克)的簡譯。曆史地理學家岑仲勉在《漢書西域傳地理校釋》中支持後者,認為指塞琉古王朝都城安條克城周邊區域 。
文化意義:
作為張骞鑿空西域後記載的“西極”之地,條支象征漢代地理認知的西方邊界,後逐漸演化為詩文中的遙遠異域意象(如李白《戰城南》“洗兵條支海上波”)。
《辭海》(第七版)定義:
條支:古西域國名、地名。據《漢書》記載,在安息以西,臨西海(波斯灣)。故地約在今伊拉克境内。唐代以後改稱大食。
(注:古籍原文可查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權威數據庫;現代著作需參考正式出版物。)
“條支”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主要涉及古代西域地理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地理位置
根據《史記》《漢書》等記載,“條支”(亦作“條枝”)是漢代西域古國名,位于安息國(今伊朗地區)以西,臨近西海(可能指波斯灣或地中海)。其疆域大緻在今伊拉克境内,屬兩河流域一帶。
曆史記載
《史記·大宛列傳》提到:“條枝在安息西數千裡,臨西海”,《漢書·西域傳》進一步描述其與安息、康居等國的相鄰關系。
行政設置
唐代在吉爾吉斯和哈薩克一帶設立“條枝都督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行政機構。李白《戰城南》中“洗兵條支海上波”即指此區域。
現代對應
該地名大緻對應今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
部分現代詞典提到“條支”可引申為“事物的支柱或基礎”,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為現代衍生義,需謹慎使用。
總結
“條支”主要指漢代西域古國及唐代中亞行政區,其核心含義與古代絲綢之路的地理、政治密切相關。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
保衡本政便儇比肩疊踵舶主餐風咽露成單呈面饬知初審竄繞摧謝搭客大藏經鼎臣豐節祼享回顔家諜绛籠緘繩腳鐐緊不緊景界糺戶九尾禽俊氣局詐叩阙快口攬活令録玫瑰露煤火孟嘉落帽鳴放民心年關旁尊判刑期朝器素祈祥柔規柔善神羊射頻污染石湖手摺手字束手無術宿篆鐵管通臂土味王澤挽粟五松五怸顯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