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exhaustive]∶不完備,不詳實
(2)
[unprepared;off guard]∶沒有準備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1).不防備。《左傳·隱公五年》:“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吳 人踵 楚 ,而邊人不備,遂滅 巢 及 鐘離 而還。”
(2).不完備。《孟子·滕文公下》:“犧牲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備,不敢以祭。”《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七年》:“ 魏 主引見 柔然 使者,讓之以藩禮不備。議依 漢 待 匈奴 故事,遣使報之。”
(3).不詳盡。書信結尾套語。語本 漢 楊修 《答臨淄侯箋》:“反答造次,不能宣備。” 宋 魏泰 《東軒筆錄》卷十五:“近世書問自尊與卑,即曰‘不具。’自卑上尊,即曰‘不備’。朋友交馳,即曰‘不宣’。”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衛魁廷尉》:“公已罷政提舉 洞霄宮 ,遺 于 以書。外緘題書拜上 省元 。下惟具銜。至幅内則稱拜覆不備。” 明 張煌言 《答唐枚臣書》:“不備不莊,統希鑒正。”
不備在漢語詞典中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表示信件内容倉促簡略,未盡詳述之意。
例:
“臨書倉促,不備細述。”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13頁,商務印書館。
指因缺乏準備而處于被動狀态。
例:
“乘其不備,突然襲擊。”
來源: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98頁,商務印書館。
“不備”的古義常與“不虞”(意料之外)呼應,強調突發性,如《鹽鐵論》中“邊境不備,民力不困”。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信或固定短語(如“攻其不備”),需結合語境區分。
古籍用例參考:
《聊齋志異·卷三》:“賊出不備,驚遁去。”
《漢書·匈奴傳》:“邊境不備,民力不困。”
“不備”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對突發情況缺乏警戒或應對措施,常用于軍事或突發事件描述。例如:
表示事物存在缺失或不夠完善。例如:
作為古代書信的固定用語,表示内容簡略、未盡詳述。例如: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既可指實際狀态的缺失或疏忽,也可作為禮儀性表達。其曆史用例多出自經典文獻,體現了古代漢語的豐富性。
寶瑞博浪鼓不敢高攀糙漆辭絕翠羽被大惑當衆二便薾靡犯分藩篆豐昌號角桁架護生草狡黠晉帖金炧寄深絶口康強逢吉勞瘁輪休門侄鳴銮民惟邦本納聘内情内籀捊取乾車譴黜祈福情态求艾任患冗穢入塞三匡欄商較深耕易耨生肌生澁泝流追源鎖試夙知遝岡複嶺踏雨鐵櫃庭午通敵通感沱若汪芒危嶺味欲霞骨想聞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