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涕淚紛落如雨貌。《易·離》:“出涕沱若,戚嗟若,吉。”沱,一本作“ 沲 ”。
“沱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沱若”形容涕淚紛落如雨的狀态,多用于描繪悲傷或極度激動的情緒。例如《易經·離卦》中提到“出涕沱若”,描述人流淚如雨的情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周易》原文背景或相關近義詞,可參考《易經》研究資料或權威漢語詞典。
沱若,常見于古詩文中,是一個富有詩意的詞彙。它表示水面溫和而平靜的樣子,如同光滑的玉石或者鏡子一般。沱若常用來形容湖泊或者江河上的水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沱若這個詞彙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沱”字,是由“氵”和“它”兩個部首組成,總筆畫數為8;“若”字,由“艹”和“右”兩個部首組成,總筆畫數為11。
來源:沱若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中:“滞才僵軀非不宜,沆瀣曲途望今期。”這裡的“沆瀣曲途”指波濤洶湧的水流,而“望今期”則是指向往的意思。後來,人們逐漸用“沱若”來表示平靜的水面。
繁體字:沱若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沱若」。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沱若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在《廣韻》中,沱寫作「陀」,若寫作「弱」。隨着文字的發展演變,現代的寫法與古代相比有所變化。
例句:1. 在湖面上面,倒映着高山和雪峰,宛如一幅沱若的畫面。 2. 農田旁邊的小溪水流清澈沱若,宛如一條鑲嵌在田野間的明珠。
組詞:沱若的組詞有:沱茗(形容白茶清香沱若)、沱江(指沱江水面平靜的樣子)。
近義詞:平靜、甯靜、湖泊、江河。
反義詞:激流、狂怒、洶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