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晉 人的書迹或其摹本、刻帖。 清 趙翼 《題文信國緻永豐尉吳名揚》詩之三:“紙敝雖同 晉 帖臨,文存不待 束 《詩》補。” 嚴複 《救亡決論》:“ 魏 碑 晉 帖,南北派分。”
晉帖,漢語詞典釋義為兩晉時期書法名家墨迹或摹本的統稱,特指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書法作品。這一術語源于中國古代書法史,晉代(265-420年)被視為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高峰期,其書法風格以“尚韻”為特征,追求自然流暢的筆意與含蓄典雅的氣韻。晉帖多采用行書、草書體,現存著名作品如《蘭亭序》《快雪時晴帖》等,多為唐代摹本或宋代拓本,被後世奉為書法臨摹的經典範本。
從文獻考據角度,晉帖的藝術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技法上開創“一拓直下”的筆法體系,奠定中鋒用筆的規範;其二,結體疏密有度,章法錯落自然,形成“晉人書取韻”的審美範式;其三,真迹雖多散佚,但通過曆代摹刻傳承,成為研究漢字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據《宣和書譜》記載,宋代内府曾收錄晉帖117件,其中王羲之作品占243帖(數據引自《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現代書法研究認為,晉帖的文化意義已超越藝術範疇,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象征之一。
參考資料:
“晉帖”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發音和語境區分:
基本含義
指人的品質或才能逐步提升,強調持續穩定的進步。
詞源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鼓勵他人或自我激勵,如學業、職場等需要長期努力的領域。
定義
指晉代(265-420年)書法家的真迹、摹本或刻帖,如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
曆史地位
晉代書法被視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巅峰,與“魏碑”并稱,代表南北不同的書法風格(如嚴複《救亡決論》提及“魏碑晉帖,南北派分”)。
文化影響
晉帖對後世書法臨摹和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如清代趙翼詩中提到臨摹晉帖的典故。
暗索半肢瘋寶玦變争弊帷不棄鼻祖不打緊怖遽蔔名蟲網觸蹈踔掉辭博呆窒躲年愕窒帆闆運動煩神風生爐豐石傅時恭默冠子晃搭徽華绛縣老人見噎廢食家至戶到借麾雞化寂漻鋸齒草考擇寬嚴略綽囹圉六指兒慢堕孟嘉落帽秘邃目不暇接惱喪缾竭罍恥笸籃喬裝改扮羣輩群芳争豔熱魔三長散失燒餅收陰水手廋詞胎發填報通才穨陵銷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