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惟邦本的意思、民惟邦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惟邦本的解釋

惟:乃,是;邦:國家。人民是立國之本。

夏朝時期,禹的孫子太康即位,他荒淫無度,百姓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獵,窮國君主羿趁機篡奪了夏國的政權。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甯。” 中康起兵恢複了夏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民惟邦本”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其核心含義是: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隻有根基穩固,國家才能安甯。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結構

    • 民:指百姓、民衆。
    • 惟:意為“是”,表示肯定判斷。
    • 邦:指國家或政權。
    • 本:即根本、基礎。
      全句可直譯為“民衆是國家的根本”。
  2. 深層内涵
    強調國家存續的基礎在于民衆,統治者必須重視民生、順應民意,否則政權将失去根基。與“神本”“君本”相對,體現了中國古代“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


二、曆史背景與出處

  1. 文獻來源
    出自《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甯。”

    • 背景:大禹之孫太康失德,其弟以“民本”思想勸誡統治者,警示其若輕視民衆,國家将陷入危機。
  2. 曆代引用

    • 元朝史書《元史·嶽柱傳》引用此句,強調“傷本以斂怨,亦非宰相福也”。
    • 清朝光緒時期也曾用此句反思治國之道。

三、思想意義

  1. 治國邏輯
    以“樹根與枝葉”為喻(如的比喻),民衆如樹根,國家如枝葉,隻有根深才能葉茂。統治者需關注民生、保障民權,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2. 文化影響

    • 成為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之一,影響後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民本理念。
    • 與“君權神授”形成對比,主張政權合法性應基于民心向背。

四、現代啟示

“民惟邦本”至今仍被視作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強調政府需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推動社會公平與可持續發展。這一思想也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對全球治理智慧的貢獻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惟邦本》的意思

《民惟邦本》是一句成語,意思是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它強調了人民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民惟邦本》這句成語由兩個字組成:

-「民」的部首是「漢」,總共有五畫。

-「惟」的部首是「心」,總共有七畫。

-「邦」的部首是「漢」,總共有七畫。

-「本」的部首是「木」,總共有五畫。

來源

《民惟邦本》這句成語源自《論語·衛靈公》篇。孔子在這篇文章中強調了國家治理的重要性,他說:“國君師,政以民為本。”後人便将其中“政以民為本”這句話中的“民惟邦本”提取出來,形成了這個成語。

繁體

《民惟邦本》的繁體形式為「民惟邦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中國人使用的漢字可能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但是,《民惟邦本》這幾個字的字形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民惟邦本》,人民的意願和利益應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

2. 隻有重視人民的權益,才能真正實現《民惟邦本》。

組詞

1. 民生:指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狀況。

2. 民意:指人民的意願和觀點。

3. 邦家:指國家。

4. 邦交: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和關系。

近義詞

1. 國家根本。

2. 國民之本。

3. 社稷之基。

反義詞

1. 國無治民。

2. 忽視民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