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乃,是;邦:國家。人民是立國之本。
“民惟邦本”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其核心含義是: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隻有根基穩固,國家才能安甯。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結構
深層内涵
強調國家存續的基礎在于民衆,統治者必須重視民生、順應民意,否則政權将失去根基。與“神本”“君本”相對,體現了中國古代“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
文獻來源
出自《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甯。”
曆代引用
治國邏輯
以“樹根與枝葉”為喻(如的比喻),民衆如樹根,國家如枝葉,隻有根深才能葉茂。統治者需關注民生、保障民權,才能實現長治久安。
文化影響
“民惟邦本”至今仍被視作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強調政府需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推動社會公平與可持續發展。這一思想也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對全球治理智慧的貢獻之一。
《民惟邦本》是一句成語,意思是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它強調了人民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民惟邦本》這句成語由兩個字組成:
-「民」的部首是「漢」,總共有五畫。
-「惟」的部首是「心」,總共有七畫。
-「邦」的部首是「漢」,總共有七畫。
-「本」的部首是「木」,總共有五畫。
《民惟邦本》這句成語源自《論語·衛靈公》篇。孔子在這篇文章中強調了國家治理的重要性,他說:“國君師,政以民為本。”後人便将其中“政以民為本”這句話中的“民惟邦本”提取出來,形成了這個成語。
《民惟邦本》的繁體形式為「民惟邦本」。
在古時候,中國人使用的漢字可能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但是,《民惟邦本》這幾個字的字形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1. 《民惟邦本》,人民的意願和利益應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
2. 隻有重視人民的權益,才能真正實現《民惟邦本》。
1. 民生:指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狀況。
2. 民意:指人民的意願和觀點。
3. 邦家:指國家。
4. 邦交: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和關系。
1. 國家根本。
2. 國民之本。
3. 社稷之基。
1. 國無治民。
2. 忽視民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