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博浪鼓的意思、博浪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博浪鼓的解釋

即不浪鼓。一種玩具。帶柄的小鼓,來回轉動時,兩旁系在短繩上的鼓槌擊鼓作聲。《金6*6*梅詞話》第五十回:“ ********* 交 迎春 拿博浪鼓兒哄着他,抱與奶6*子那邊屋裡去了。”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博浪鼓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博浪鼓(又稱撥浪鼓、搖鼓兒)是中國傳統民間兒童玩具及響器,具有悠久曆史和豐富文化内涵。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結構特征

博浪鼓是一種手持搖擊樂器/玩具,主體由鼓身、鼓面、鼓槌及手柄構成。鼓身通常為扁圓形中空木框或竹框,兩側蒙皮(或紙)為鼓面,鼓框外以繩系兩顆硬質鼓槌(常用木珠、石子)。手柄貫穿鼓身,持握時左右旋轉手腕,鼓槌受離心力作用往複敲擊鼓面,發出連續“撥浪”聲響,故得名“撥浪鼓”或“博浪鼓” 。


二、曆史淵源與文獻記載

博浪鼓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鼗鼓”,後逐漸演變為民間玩具。宋代文獻《東京夢華錄》已明确記載汴京集市有售“小兒撥浪鼓”,印證其至少于宋代已成為普及的兒童玩具 。明清時期,博浪鼓兼具娛樂與商業功能,貨郎常搖其招徕顧客,故亦稱“貨郎鼓”。


三、文化象征與民俗意義

  1. 童趣象征

    作為經典兒童玩具,博浪鼓承載世代中國人的童年記憶,象征純真與歡樂。其聲響設計符合嬰幼兒聽覺發育需求,兼具娛樂與啟蒙作用 。

  2. 非遺載體

    傳統博浪鼓制作技藝被納入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如山東沂蒙“郯城木旋玩具”技藝(以旋木工藝制作鼓身),體現民間工藝的智慧 。

  3. 民俗符號

    在民俗活動中,博浪鼓常用于驅邪納吉儀式。部分地區婚俗中,新娘嫁妝内放置博浪鼓,寓意早生貴子、家族興旺。


四、名稱考辨與地域差異

“博浪鼓”為通用名稱,方言中亦有“撥浪鼓”“搖咕咚”“小鼓咚”等稱謂。“博”字取“擊打、振動”之意,“浪”拟其連續聲響,名稱生動體現其發聲特點 。不同地域在鼓身材質(木、竹、陶)、鼓面紋飾(彩繪、剪紙)及鼓槌材質上存在差異,形成地方特色。


參考資料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東京夢華錄》卷八· 孟元老(宋代)
  3. 《中國民間玩具簡史》· 王連海著
  4.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中國傳統木作技藝

網絡擴展解釋

“博浪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根據不同語境和來源,其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博浪鼓”是一種傳統玩具,又稱“撥浪鼓”或“波浪鼓”。它由帶柄的小鼓和兩側系有墜子的短繩組成,搖動時墜子敲擊鼓面發出聲響。這種玩具曆史悠久,古代貨郎常用其替代叫賣聲吸引顧客。

二、曆史起源

  1. 古代名稱:最早的撥浪鼓被稱為“鼗”(táo),可追溯至戰國時期,作為打擊樂器使用,後逐漸演變為兒童玩具和商業工具。
  2. 發展演變:宋代時,撥浪鼓已在禮樂、商業(貨郎鼓)和兒童玩具三大領域普及,形态至今未發生顯著變化。

三、其他釋義争議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博浪鼓”為成語,形容人口才出衆,可能與“口若懸河”等成語混淆。但權威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均未收錄此用法,建議以“玩具”釋義為主,成語用法需謹慎參考。

四、文化意義

它不僅是兒童娛樂工具,也承載了民間商業文化,常見于古代文學和繪畫中(如《金瓶梅詞話》和南宋蘇漢臣的畫作)。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例句,可查看來源3、8、9等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坂坻變應筆傑不倫側遲禅家澄清天下尺山寸水赤心出碜藂祠爨室粗細待報盜例打腫臉充胖子鬥旗風氣腹心之患高誼革斥黑箱操作合情泓汯讙迎虎蟹戶竈降薄緘書郊野酒勁卷旗息鼓觖觖路人皆知賣皮鹌鹑寐覺蟠踞配曲朋比作奸飄鼓皮簾平定平殄迫弄彊圉侵愁青蒻鵲尾冠饒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耳擅厚淑湫疏神無出其右五天竺閑深裡線子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