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口的意思、絶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口的解釋

1.閉口;住口。2.滅口。3.謂食品之味極美。

詳細解釋

1.閉口;住口。《漢書·丙吉傳》:“ 吉 絶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後漢書·袁譚傳》:“言未絶口,頭已斷地。” 唐 韓愈 《與華州李尚書書》:“接過客俗子,絶口不挂時事,務為崇深,以拒止嫉妬之口。”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經過這次失敗後,他絕口不談發財。”

2.滅口。《漢書·廣陵厲王劉胥傳》:“居數月,祝詛事發覺,有司按驗, 胥 惶恐,藥殺巫及宮人二十餘人以絶口。”

3.謂食品之味極美。 三國 魏 曹植 《謝賜柰表》:“柰以夏熟,今則冬生;物以非時為珍,恩以絶口為厚。”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飲馔·肉食》:“至其可嗜、可甘與不可忘之故,則絶口不能形容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絶口”是漢語書面表達中的雙音節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結構及文獻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形本義溯源 “絶”為會意字,《說文解字》釋作“斷絲也”,本義指絲線斷裂,引申為終止、隔絕。口部作為限定符號,組合後構成“停止言語”的意象,這與《康熙字典》中“閉而不言”的釋義形成互證。

二、語義内涵分層

  1. 主動緘默義:指刻意保持沉默不談論某事,如《漢書·張良傳》載“良乃稱疾不視事,絶口不言封侯事”,此用法多含主觀回避意味。
  2. 被動終止義:表示因情緒激動而無法繼續言說,如白居易《寄元九》詩“憂念兩不絶,撫枕獨咨嗟”,強調言語中斷的持續性狀态。
  3. 贊譽延伸義:現代漢語中與否定詞連用構成“贊不絕口”結構,見于《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固定搭配的收錄,特指持續稱贊的行為。

三、語用特征辨析 該詞屬于書面語體範疇,常見于文學創作及曆史文獻。其否定式“不絶口”在明清小說中高頻出現,如《紅樓夢》第三十五回“衆人聽了,都贊不絶口”,形成古今用法的曆時性關聯。當代語言應用中多保留成語形式,口語場景已較少單獨使用“絶口”本詞。

(參考文獻:漢典網字形解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網絡擴展解釋

“絶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é kǒu,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

1.基本含義

2.古代文獻中的延伸義

3.現代使用場景

“絶口”的核心意義圍繞“閉口”展開,既可指主動停止談論(如贊不絕口),也可指被動隱瞞(如滅口)。古代用法較豐富,現代則多用于否定或回避場景。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遨遊八行書拜領擺治比至跛鼈千裡搏桑側記伧奴邨雞大共打裥打吭吭道樹答腔答司馬谏議書負馱勾芡癸穴庚渦驩乍華陽巾湖廣壺關老回告互利椒鹽孑然無依解作金隄徑易激賞庫舉綱持領駿功開車渴羌婪贓流丸腼慙難行袍界飄蕭怯畏綦巾輕屑泅遊取侮日體喪宰山檻生月私府同處威懷文句獻酬香官仙類骁名諧俪恓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