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閉口;住口。2.滅口。3.謂食品之味極美。
1.閉口;住口。《漢書·丙吉傳》:“ 吉 絶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後漢書·袁譚傳》:“言未絶口,頭已斷地。” 唐 韓愈 《與華州李尚書書》:“接過客俗子,絶口不挂時事,務為崇深,以拒止嫉妬之口。”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經過這次失敗後,他絕口不談發財。”
2.滅口。《漢書·廣陵厲王劉胥傳》:“居數月,祝詛事發覺,有司按驗, 胥 惶恐,藥殺巫及宮人二十餘人以絶口。”
3.謂食品之味極美。 三國 魏 曹植 《謝賜柰表》:“柰以夏熟,今則冬生;物以非時為珍,恩以絶口為厚。”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飲馔·肉食》:“至其可嗜、可甘與不可忘之故,則絶口不能形容之。”
“絶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é kǒu,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
閉口不談或刻意回避:指對某事保持沉默,不願提及。例如:
住口(常用于否定句):與“不”連用,表示持續稱贊或無法停止。例如:
滅口:指為掩蓋真相而殺害知情人。例如:
形容食物極美:古漢語中偶用于表達食物味道絕佳。例如:
“絶口”的核心意義圍繞“閉口”展開,既可指主動停止談論(如贊不絕口),也可指被動隱瞞(如滅口)。古代用法較豐富,現代則多用于否定或回避場景。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絶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不說話、保持沉默。當一個人選擇不開口、保持沉默,那麼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他。
《絶口》這個字由辶和口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絶口》在源自于中國漢字,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繁體字形為「絕口」。
在古時候,漢字《絶口》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它是由兩個相同的部首「絕」組成,下方是「卄」字旁,而不是現代的「辶」字部首。
1. 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他選擇了絶口。[意思:他選擇了沉默不言]
2. 面對強大的壓力和指責,她終于絶口無言。[意思:她不再說話,保持安靜]
1. 絶口不提(保持沉默,不再提起)
2. 絶口不言(完全不言語)
1. 沉默不語
2. 緘默
1. 揭口
2. 高談闊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