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exhaustive]∶不完备,不详实
(2)
[unprepared;off guard]∶没有准备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1).不防备。《左传·隐公五年》:“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吴 人踵 楚 ,而边人不备,遂灭 巢 及 钟离 而还。”
(2).不完备。《孟子·滕文公下》:“牺牲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备,不敢以祭。”《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七年》:“ 魏 主引见 柔然 使者,让之以藩礼不备。议依 汉 待 匈奴 故事,遣使报之。”
(3).不详尽。书信结尾套语。语本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反答造次,不能宣备。”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五:“近世书问自尊与卑,即曰‘不具。’自卑上尊,即曰‘不备’。朋友交驰,即曰‘不宣’。”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卫魁廷尉》:“公已罢政提举 洞霄宫 ,遗 于 以书。外缄题书拜上 省元 。下惟具衔。至幅内则称拜覆不备。” 明 张煌言 《答唐枚臣书》:“不备不庄,统希鉴正。”
不备在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表示信件内容仓促简略,未尽详述之意。
例:
“临书仓促,不备细述。”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13页,商务印书馆。
指因缺乏准备而处于被动状态。
例:
“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来源: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第98页,商务印书馆。
“不备”的古义常与“不虞”(意料之外)呼应,强调突发性,如《盐铁论》中“边境不备,民力不困”。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信或固定短语(如“攻其不备”),需结合语境区分。
古籍用例参考:
《聊斋志异·卷三》:“贼出不备,惊遁去。”
《汉书·匈奴传》:“边境不备,民力不困。”
“不备”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对突发情况缺乏警戒或应对措施,常用于军事或突发事件描述。例如:
表示事物存在缺失或不够完善。例如:
作为古代书信的固定用语,表示内容简略、未尽详述。例如:
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既可指实际状态的缺失或疏忽,也可作为礼仪性表达。其历史用例多出自经典文献,体现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
案伯颁赉碧雾庇庥不巧晨兢夕厉蚩蚘筹办传风诞蓐对天发誓鹅车恩谊風緼刚日关念寒碧含章挺生灰蓬蓬颒浴火牛阵娇媄佳日几次三番金缠臂寖昌进贤黜奸酒瓻腊雪嗹喽猫鼠同乳莫落木栅辟疆萍迹钱痴敲矢鋭上杀鸡儿抹脖子赏説盛颜神悟申张施身水烟筒蜀险算部踏场钿波通历头型望舒微俸瓮中捉鼈文献通考跣剥先农小环小任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