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商校 ”。1.研究比較。《晉書·文苑傳·伏滔》:“試商較而論之。”《魏書·皮喜傳》:“其所陳計略,商校利害,料其應否,寧邊益國,專之可也。”《北齊書·李稚廉傳》:“ 高祖 行經 冀州 ,總合 河北 六州文籍,商校戶口增損。”
(2).品評。《南史·謝晦傳》:“ 靈運 登車,便商較人物。” 清 戴名世 《<黃昆圃稿>序》:“予友 汪君 武曹 ,好商校人士,多否少可,而亦極獨稱 黃君 。”
“商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āng jiào(注音:ㄕㄤ ㄐㄧㄠˋ),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商較”指通過商量、比較、争辯的方式解決問題或達成共識,包含“研究探讨”和“品評分析”兩層含義。該詞由“商”(商議、讨論)和“較”(比較、較量)組成,強調在讨論中權衡利弊。
研究比較
品評人物或事物
“商較”在古籍中常寫作“商校”,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書面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在于通過理性讨論與對比達成更優結論。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以參考《晉書》《南史》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商較是一個常用的詞彙,意思是商讨、辯論或争論的意思。它用來描述人們之間由于意見不一緻而進行的辯論或争吵。
商較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㐅(對聯詞首)和白(白部)
總共有12個筆畫,其中㐅部3畫,白部9畫。
商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由商和較兩個字組成,商有商量之意,較有争論之義。
在繁體字中,商較的寫法為「商較」。
古代漢字寫法經曆了演變,商較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根據現代收錄的古代文字材料,商較的古代寫法為「商攸」。其中,商采用「夅」作為部首,較采用「攸」作為部首。
1. 他們為了争取利益,商較了很久。
2. 兩位專家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商較。
商較可以在其他詞彙中作為組成部分,形成新詞:
1. 商讨(shāng tǎo):商較的同義詞,意為商量讨論。
2. 辯辭(biàn cí):由商較的意思衍生而來,意為辯論的言辭。
與商較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争論(zhēng lùn):指雙方就某一問題進行言論或論證的過程。
2. 辯論(biàn lùn):指雙方通過理性的論證來證明各自觀點的正确性。
與商較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和解(hé jiě):指雙方在沖突後達成一緻,停止争執。
2. 協商(xié shāng):指雙方在争議中通過合作、妥協等方式,達成共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