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偏旁名。形狀為“匚”,如“匡”、“匠”、“匣”、“匪”等字的外圍部分。
“三匡欄”是漢字結構中的特殊部首形态,又稱“三框欄”“三框兒”,屬于合體字中的包圍結構。其形态特征為左、上、右三面圍合,形成半封閉空間,下方留出開口,典型代表為“匚”部。該部首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被歸類為“部首檢字表”中的獨立檢字單位。
從構字功能分析,三匡欄多用于表示與容器、區域或遮蔽相關的含義。例如“區”字本義為藏匿物品的器具,“醫”字古體(醫)下部含三匡欄,象征收納藥具的匣子。現代漢字規範中,含三匡欄的字形書寫需注意筆順規則:先寫左豎,再寫頂橫與右折,最後書寫内部構件,如“匠”“匣”等字。
《新華字典》第12版收錄的常見三匡欄部漢字共17個,包括“匹”“匾”“匦”等字。該部首在《漢字部首表》(GF0011-2009)中列為第23個規範部首,其變體形态在甲骨文中已存在,演變過程體現了漢字從象形到符號化的軌迹。
“三匡欄”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拼音:sān kuāng lán
注音:ㄙㄢ ㄎㄨㄤ ㄌㄢˊ
含義:
指漢字偏旁“匚”(俗稱“三匡欄”或“區字框”),形狀為開口向右的矩形框,常見于“匡”“匠”“匣”“匪”等字的外圍結構。
特點:
來源: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源自《左傳》,指“三人聯合扶正糾偏”。
含義:
挨雜安劉餅乾閟載勃厲猜謎察隻春至跐蹓刀客蹀裡蹀斜耳聾眼瞎方頭飛化豐功懿德分類學凫水凫亹告急暵暵鴻徽紅領巾紅繡鞋建官饑羸進盥金盞銀台蹶興鞠黃聚乙烯醇揩背阬岸窺谏連牛戾很扪索念省女事鵬運片影破賺潛構諐佚慶禮人次肉頭戶三巒紗帷試守孝子石玺適性任情騰騰同羅挖空心思無辜疳無明無夜詳和閑诂相遜邪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