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偏旁名。形狀為“匚”,如“匡”、“匠”、“匣”、“匪”等字的外圍部分。
“三匡欄”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拼音:sān kuāng lán
注音:ㄙㄢ ㄎㄨㄤ ㄌㄢˊ
含義:
指漢字偏旁“匚”(俗稱“三匡欄”或“區字框”),形狀為開口向右的矩形框,常見于“匡”“匠”“匣”“匪”等字的外圍結構。
特點:
來源: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源自《左傳》,指“三人聯合扶正糾偏”。
含義:
《三匡欄》是一個成語,意為三者合力支撐,形成堅固的支撐框架。這個成語比喻三個團體或個體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共同完成一項任務或解決一個問題。
《三匡欄》的拆分部首為“立”和“木”,其中“立”表示立場、态度,而“木”表示關于木材或建築材料。根據辭典中的解釋,《三匡欄》的總筆畫數為18。
《三匡欄》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魏策》一書中,原文内容是“凡功有三著,故為之備:一曰三匡欄之計,二曰六尺陰雲之義,三曰蓍龜載折之法。”其中三匡欄是為了解決軍事問題而設立的三個重要支撐。
《三匡欄》的繁體字為「三匡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三匡欄》的古體字為「三匡闌」。
1. 三匡欄,我們共同努力,才能夠取得成功。
2. 在這個團隊中,每個成員都扮演着三匡欄的重要角色。
成語組詞:四通八達、三足鼎立、兩全其美。
并肩作戰、齊心協力、衆志成城。
分崩離析、各自為政、四分五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