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有的意思、伯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有的解釋

春秋 時 鄭 大夫 良霄 的字。他主持國政時,和貴族 驷帶 發生争執,被殺于羊肆。傳說他死後變為厲鬼作祟, 鄭 人互相驚擾,以為“ 伯有 至矣!”見《左傳·襄公三十年》、《昭公七年》。後用以代稱受屈或含冤而死的人。 北周 庾信 《功臣不死王事請門襲封表》:“幸使 伯有 之魂,不能為厲; 若敖 之鬼,其無餒而。” 唐 吳融 《偶題》詩:“莫道精靈無 伯有 ,尋聞任俠報 爰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伯有是漢語中具有雙重文化意涵的專有名詞,其釋義可從曆史人物與文學意象兩個維度解析:

一、曆史人物指稱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伯有本為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良霄(公元前543年卒)的表字。此人出自鄭國公族,因驕奢專權引發内亂,最終被公孫黑所殺。《左傳·襄公三十年》詳載其因執政暴虐導緻身亡的史實,該事件成為春秋時期卿大夫權力鬥争的重要案例。

二、鬼神文化意象 《辭源》釋義"伯有"為厲鬼代稱,源自良霄死後在鄭國引發的祟鬼傳說。《左傳·昭公七年》記載鄭人傳言伯有魂魄作祟,形成"伯有之魂"的典故。唐代孔穎達疏解此典時,将"伯有為厲"确立為形容兇鬼作祟的固定詞組,此用法在《全唐詩》《東坡志林》等文獻中均有繼承發展。

三、語義演變脈絡 從宋代始,"伯有"逐漸脫離具體曆史指向,轉化為泛指性文學意象。蘇轼《仇池筆記》記載:"嶺南人見鬼物皆謂之伯有",顯示該詞已演化為地域性鬼魂通稱。清代樸學家惠棟在《春秋左傳補注》中系統梳理了該詞從專名到泛稱的語義嬗變過程。

四、現代辭書定位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伯有"歸入曆史典故詞條,标注其雙重複合含義:既指春秋鄭國政治人物,又特指因含冤而化為厲鬼的現象。這種釋義結構體現了漢語詞彙"名實互證"的典型特征。

(參考文獻: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2.《左傳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版;3.《仇池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4.《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網絡擴展解釋

“伯有”是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良霄的字,其詞義及典故來源如下:

1.詞源與曆史背景

2.引申含義

3.注意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左傳》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伯祖妣澄凝伧言吃飯處斥尊雌呿雄吟代名詞歹徒凼子風塵各級歸标貴賣賤買合伯鶴顧華薄澆禱經天緯地絶倫逸群沮棄牼翟扣刻酷苛勞動紀律牢監耒耜籬落隴畝羅圈腿祿饩冒失鬼美名眉尾孟母蜜棗獰雷诠論曲變鵲音壬夫入火赴湯色迷讪答答地稍帶設詞射宮繩牀神力慎脩釋軷收泉説稱孫武體道停綴土兵望潮文質三統五戊鹹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