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取井水。 清 顧炎武 《鄒平張公子得桔槔》詩:“鑿木前人制,收泉《易》卦稱。”參閱《易·井》。
“收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收泉(拼音:shōu quán)指汲取井水,主要用于描述從井中取水的動作。該詞源自《周易·井卦》,其中提到“井收勿幕”,意為汲取井水後需蓋好井口,體現古人對水資源的保護意識。
詩詞引用
清代顧炎武在《鄒平張公子得桔槔》中寫道:“鑿木前人制,收泉《易》卦稱”,将汲水工具桔槔與《周易》的典故結合,展現農耕智慧。
其他詩句如“厓雨未收泉散漫”(明代·守仁)、“瘴海不收泉下骨”(元代·王翰),均以“收泉”暗喻自然或人文意象。
文化内涵
該詞常與自然景觀(如岩泉、密樹)結合,營造幽深意境,反映古代文人對田園生活的描繪。
現代漢語中,“收泉”已非常用詞彙,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文學賞析中。其近義詞、反義詞均無明确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周易》中的哲學背景,可參考、3、5的《易·井》解析;若需更多古詩例證,可查閱列舉的宋、元、明、清詩句。
《收泉》是一個成語,意為控制或閉塞水泉,使其水量減少或停止。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采取措施限制某種資源或力量的流動。
《收泉》這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首字部首是“手”,第二個字的部首則是“水”。首字的筆畫數為4,第二個字的筆畫數為8。
《收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大禹谟》一書中。在古代,大禹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他的貢獻是治理洪水和管理水資源。在此書中,有一段話描述了大禹如何治理洪水和控制水資源,其中提到了“遏止泉源,收泉于囊”的語句,即意味着限制水源并将水泉控制在一定範圍内,避免洪水的泛濫。
《收泉》的繁體字為「收泉」。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較為繁瑣,現代簡化字尚未出現。按照古文的寫法,「收泉」可以寫作「收泉」、「壽川」或「壽川」等形式。
1. 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收泉限制了房地産市場的投資規模。
2. 這個公司在經濟危機中采取了緊縮政策,收泉避免了財務危機的發生。
收兵、收縮、收購、收藏、收益
截流、截水、遏制、限制
放泉、放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