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时 郑 大夫 良霄 的字。他主持国政时,和贵族 驷带 发生争执,被杀于羊肆。传说他死后变为厉鬼作祟, 郑 人互相惊扰,以为“ 伯有 至矣!”见《左传·襄公三十年》、《昭公七年》。后用以代称受屈或含冤而死的人。 北周 庾信 《功臣不死王事请门袭封表》:“幸使 伯有 之魂,不能为厉; 若敖 之鬼,其无馁而。” 唐 吴融 《偶题》诗:“莫道精灵无 伯有 ,寻闻任侠报 爰丝 。”
伯有是汉语中具有双重文化意涵的专有名词,其释义可从历史人物与文学意象两个维度解析:
一、历史人物指称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伯有本为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良霄(公元前543年卒)的表字。此人出自郑国公族,因骄奢专权引发内乱,最终被公孙黑所杀。《左传·襄公三十年》详载其因执政暴虐导致身亡的史实,该事件成为春秋时期卿大夫权力斗争的重要案例。
二、鬼神文化意象 《辞源》释义"伯有"为厉鬼代称,源自良霄死后在郑国引发的祟鬼传说。《左传·昭公七年》记载郑人传言伯有魂魄作祟,形成"伯有之魂"的典故。唐代孔颖达疏解此典时,将"伯有为厉"确立为形容凶鬼作祟的固定词组,此用法在《全唐诗》《东坡志林》等文献中均有继承发展。
三、语义演变脉络 从宋代始,"伯有"逐渐脱离具体历史指向,转化为泛指性文学意象。苏轼《仇池笔记》记载:"岭南人见鬼物皆谓之伯有",显示该词已演化为地域性鬼魂通称。清代朴学家惠栋在《春秋左传补注》中系统梳理了该词从专名到泛称的语义嬗变过程。
四、现代辞书定位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伯有"归入历史典故词条,标注其双重复合含义:既指春秋郑国政治人物,又特指因含冤而化为厉鬼的现象。这种释义结构体现了汉语词汇"名实互证"的典型特征。
(参考文献: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2.《左传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3.《仇池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4.《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伯有”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良霄的字,其词义及典故来源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左传》或相关历史文献。
八达变幻无穷变则毕老参牟子唱工戏鼂夕辞职窜死蹈难典统第一次东征废熄风雨时若凫公英恭谨光堂堂横戈盘马火车站尖瓣监御简政放权季薄经赋旌旗蔽日近水楼台衿袖记姓名桊杯絶世无双沮力开濬刻敛篮筐酹地连机碓联运蛮荆明驼使米汁糢糊黏黏糊糊排优霈霈贫家瞧不起蹊践青马骑牛读汉书食相贪嗔特简題比涕泗滂沲托斗外顺无功乡韅靷骁犷西河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