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oughs and plowshares] 古代一種像犁的翻土農具。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彎木柄。也用做農具的統稱
(1).古代耕地翻土的農具。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禦間。” 鄭玄 注:“耒,耜之上曲也。”
(2).農具的總稱。《孟子·滕文公上》:“ 陳良 之徒 陳相 ,與其弟 辛 ,負耒耜而自 宋 之 滕 。” 清 譚嗣同 《仁學》三六:“敵既壓境,始起而奪其農民之耒耜,強易以未嘗聞之後膛槍礮,使執以禦敵,不聚殲其兵而饋械於敵,夫将焉往?”一說耒、耜為兩種農具。參閱 徐中舒 《耒耜考》。
(3).借指耕種。 唐 韓愈 《寄盧仝》詩:“國家丁口連四海,豈無農夫親耒耜。” 明 宋濂 《單氏先茔碑銘》:“ 單氏 世以耒耜書詩為業。”
耒耜(lěi sì)是我國古代重要的農具,具體解釋如下:
耒耜是古代翻土、播種的農具統稱,形似犁,由兩部分組成:
現代漢語中,“耒耜”一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如描述古代農耕場景(例:“湖畔農人持耒耜而作”)。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字形解析,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耒耜》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農具的名稱,主要用于耕種。它由兩個字部組成,分别是“耒”和“耜”,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内涵。
《耒耜》的拆分部首是辶(辵)和并,其中辶(辵)是一個偏旁部首,表示關于行走、旅程的意思,而并是耒耜的另一個拆分部首。
根據《漢字筆畫查詢表》,《耒耜》共有14個筆畫。
《耒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文化。這是一個民間詞語,用來表示農民使用的重要農具。
在繁體字中,耒耜的寫法保持不變。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耒耜》可以稍有差異。具體的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域而有所不同,但整體上仍然是由“耒”和“耜”兩個字部組成。
1. 農民們用耒耜翻耕土地,為春耕做準備。
2. 耒耜在田地裡留下了一道道整齊的犁溝。
根據《辭源》等字典資料,《耒耜》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
1. 耒頭:耕地時連接犁頭和柄的部分。
2. 耜頭:指農具上連接犁頭和柄的部分。
3. 耕耘:指進行耕田的工作。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耒耜》的近義詞可以是“犁”或“铧”,而反義詞可以是“收割機”或“拖拉機”等現代化農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