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祿米。古代每月供給官員的廪食。《詩·大雅·雲漢》“旱既太甚,散無友紀” 漢 鄭玄 箋:“兇年,祿餼不足,又無賞賜也。” 孔穎達 疏:“散無綱紀者,由祿餼不足;又無賞賜,皆困於飢。” 宋 蘇轼 《薦朱長文劄子》:“特賜就差充 蘇州 學教授,非惟祿餼賙養一鄉之善士,實使道義模範彼州之秀民。”
祿饩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官吏俸祿的複合詞,本義指官府按職級發放的糧食或生活物資。該詞由"祿"(俸祿)和"饩"(贈送的糧食)組合而成,最早見于《周禮》注疏體系。據《漢語大詞典》引《周禮·天官·宮正》鄭玄注,周代官員的"祿饩"包含"稍食"(日常糧食)和"月俸"(定期錢糧)兩種形式,是維持官員生活的基本保障。
在漢代文獻《後漢書·百官志》中記載:"百官受俸例,皆半錢半谷",說明祿饩發展到漢代已演變為錢糧混合制。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特别指出:"饩,生食也。祿饩謂給其生食,未炊者",強調其作為原始生活物資的發放特性。這種俸祿形式直至明清仍有延續,《明史·食貨志》載有"正一品歲祿千石"的實物發放記錄。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饩"字從"氣"從"食",《說文解字》釋為"饋客刍米也",本指待客的飼料和糧食,後引申為官府定期供給的俸祿物資。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口語體系,僅存于古籍研究範疇。
“祿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在古代官員俸祿體系中,“祿饩”是固定發放的糧食供給,屬于官員經濟待遇的一部分。尤其在災荒年份,若祿饩不足,可能影響官員生計及地方治理(如《詩經·大雅·雲漢》中提到的“兇年祿饩不足”)。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憊損便檝不偶草衣士擦洗茶點沖厚惆惋創聞除殘去穢祠容釣詩鈎頂柱子對口瘡法蘭西法味撫盤福向改行溝通渠道關啓鳏惸咕溜溜洪聖猾狯燋心寂昧荊南謹疾妗妗九奏樂絶糧居勢老幫閑厲兵粟馬獵物利上生利賂權鳴廉莫賀弗排句抛亸洽普少是末煞有奢靡聲利客識窟事寔鼠瘻縮鬯索性素霰讨搜讬醉危絕文道問卷調查下狀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