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的意思、孫武的詳細解釋
孫武的解釋
①孫武。亦稱“孫子”。春秋末期軍事家。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人。曾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見吳王,被吳王重用為将。與伍子胥一起共佐吳王實施破楚擊越,爾後争奪中原之方略,使吳成為一隅之霸。其軍事思想豐富而深邃,并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所著《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學的奠基作。
②孫武(1880-1939)。近代民主革命者。湖北夏口(治今漢口)人。曾參加自立軍起義。後參加組織共進會,并加入同盟會。1911年聯合文學社準備起義,被舉為參謀長。湖北軍政府成立後,任軍務部長。1912年組織民社,擁護黎元洪。晚年退居京滬,不問政事。
詞語分解
- 孫的解釋 孫 (孫) ū 兒子的兒子:孫子。孫女。 跟孫子同輩的親屬:外孫。侄孫(侄兒的子女)。 孫子以後的各代:曾(卬 )孫(孫子的子女)。玄孫(曾孫的子女)。子孫(兒子和孫子,泛指後代)。王孫(貴族的子孫後
- 武的解釋 武 ǔ 關于軍事或技擊的,與“文”相對:武裝。武器。武警。武林。武壇。武生。武旦。武丑。武淨。武舉。 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斷。武士。武夫。 半步,泛指腳步:步武。踵武。行(妌 )不數武。 姓。
網絡擴展解釋
孫武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其名字在曆史及軍事領域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對“孫武”的詳細解釋:
1.人物簡介
- 生卒年份: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一說公元前496年),具體時間存在争議。
- 字號與籍貫: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或廣饒)人。
- 生平經曆:原為齊國貴族,後遷居吳國,經伍子胥舉薦成為吳國将領,助吳王阖闾實施破楚、擊越等戰略,并在柏舉之戰中大敗楚國,占領其都城郢城。
2.主要成就
- 軍事貢獻:提出“兵者詭道”“知己知彼”等經典戰略思想,強調靈活用兵與謀略制勝,其戰術思想在柏舉之戰中得到成功實踐。
- 政治影響:推動吳國崛起,使其成為春秋末期強國之一。
3.著作《孫子兵法》
- 内容與地位:共十三篇,系統總結戰争規律、治軍原則及戰略戰術,是中國最早的兵書,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被譽為“兵學聖典”。
- 國際影響:被譯為英、法、德、日等多國語言,現代軍事、商業等領域仍廣泛應用其思想。
4.曆史評價
- 尊稱:被尊為“兵聖”“兵家至聖”“東方兵學鼻祖”,後世稱其與孔子(文聖)齊名。
- 思想價值:其理論蘊含樸素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對後世軍事理論發展具有奠基作用。
5.現代意義
- 文化符號:孫武及其著作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研究其思想的學科“孫子學”在國内外持續發展。
- 跨領域應用:企業管理、體育競技等領域常借鑒《孫子兵法》的競争策略。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戰役或思想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孫子兵法》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孫武》的意思
《孫武》是一個人名,指的是中國古代軍事家孫武(Sūn Wǔ),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他的代表作《孫子兵法》是古代兵學經典之一,被譽為世界兵法之首。
《孫武》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孫武》的左邊部首是“子”(zǐ),右邊部首是“欠”(qiàn)。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孫武》的來源
這個詞是由孫武的名字組成,用來指代孫武。孫武的名字在中國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因此被賦予了特殊含義。
《孫武》的繁體
《孫武》是《孫武》的繁體字寫法。
《孫武》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孫武的名字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由“孫”和“武”兩個字組成。
《孫武》的例句
1. 孫武的兵法對中國古代的軍事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2. 孫武的智慧在《孫子兵法》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孫武》的組詞
孫子兵法、孫武智謀、孫武軍事思想
《孫武》的近義詞
韓非子、孔子
《孫武》的反義詞
庸才、無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